第9章 餘力學文(1 / 3)

“原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①華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②昧③理真

“譯文”

不能身體力行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本分,隻知道一味讀死書,這樣最容易增長自己浮華不實的習氣,變成一個不切實際的人,如此讀書又有何用?

反之,如果隻是一味的做,不肯讀書研究,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見去做事,而無法契合真理,也是不應該持有的態度。

“注釋”

①浮:輕浮。

②見:對於事物的看法。

③昧:隱藏。

“評解”

學與做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一個人若一味的讀死書,死讀書,不去動手、動腦,即使有再高的學曆和文憑,可應用到現實中卻一無事處,手忙腳亂,不知從何下手,那學的東西不但沒有用,反而會助長華而不實的習氣。

因此不論是學才藝還是做學問,一定要深入研究,要和實踐相結合。不要學到點皮毛就沾沾自喜,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這種為學的態度是不可取的。

一味地固執己見,蠻幹、胡幹往往會走很多彎路,浪費很多時間,同樣的時間做同樣的事情,效率會很低,原因在於肯動腦筋,不能把學到的東西和實際相結合。

“國學小百科”

古代六藝

六藝是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即禮、樂、射、禦、書、數。內容包括五禮、六樂、五射、五禦、六書、九數。

五禮即: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

六樂即:雲門、大鹹、大韶、大夏、大武等古樂;

五射即: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

五禦即: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六書是古代學童練習寫字的材料,為古人分析漢字的造字方法歸納出來的6種條例,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九數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學校的數學教材。

關於六藝教育的實施,是根據學生年齡大小和課程深淺,循序進行的,且有小藝和大藝之分。書、數為小藝,係初級課程;禮、樂、射、禦為大藝,係高級課程。

關於六藝,還有另一種解釋,即指《詩經》、《尚書》、《禮記》、《樂書》、《易經》、《春秋》等六經。六藝與六經的混稱,始見於司馬遷的《史記·滑稽列傳》:“孔子曰:六藝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夏、商、西周的六藝基本屬於軍事技藝性的,而儒家六經主要是理論知識性的。

“相關鏈接”

孫權勸學

三國時期,吳國的大將呂蒙和蔣欽非常勇猛,深受孫權重用。但呂蒙和蔣欽原來都沒念過什麼書,被看作一介武夫。

後來,吳王孫權對大將呂蒙說道:“你現在身當要職掌握重權,不可以不去學習呀!”呂蒙以軍營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托。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成為精通儒家書籍、傳授經學的學官嗎?你隻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了解曆史。你說你軍務繁忙,那麼我呢?但我常常讀書,並自己感到獲得了很大的收益。”呂蒙於是開始學習。

等到東吳軍師魯肅路過尋陽的時候,與呂蒙討論事情,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後非常驚奇地說:“你如今的才幹謀略,已不再是過去的呂蒙了!”呂蒙說:“對於有誌氣的人,分別了數日後,就應當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為什麼看到事物的變化這麼晚呢!”

紙上談兵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占領了野王。截斷了上黨郡和韓都的聯係,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打發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趙惠文王的兒子)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齕圍住上黨。趙孝成王聽到消息,連忙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才到長平,上黨已經被秦軍攻占了。王齕還想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準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王齕幾次三番向趙軍挑戰,廉頗說什麼也不跟他們交戰。王齕想不出什麼法子,隻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說:“廉頗是個富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軍老遠到這兒,長期下去,就怕糧草接濟不上,怎麼好呢?”秦昭襄王請範雎出主意。範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秦昭襄王說:“這哪兒辦得到呢?”?範雎說:“讓我來想辦法。”?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裏。趙王聽信了左右的議論,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趙王聽了很高興,就拜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隻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

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麼理由。趙母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隻怕趙軍斷送在他手裏。’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趙王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就別管吧。”?

公元前260年,趙括領兵二十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趙括統率著四十萬大車,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定的一套製度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說:“秦國再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邊範雎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秘密派白起為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白起一到長平,先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拚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後路;另派五千騎兵,直衝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隻好築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趙括的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趙括帶兵想衝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裏全部覆沒了。

“延伸閱讀”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擇業

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無論是對即將離開學校初次就業的人,還是對因種種原因需要調換工作的人,都是至關重要和複雜的問題。如何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的職業呢,下麵提供幾種科學擇業的方法,以供參考。

1. 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職業

如果一個人選擇的職業與自己興趣吻合,那麼枯燥的工作也會變得豐富多彩、趣味無窮,就會產生一種動力。如果一個人的興趣與職業不吻合,那麼這個人的工作就始終是被動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人的發展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人們對某種職業感興趣,就會在工作中調動整個心理活動的積極性,開拓進取,努力工作,有助於事業的成功。反之,強迫做自己不願意做的工作,對自己的精力、才能都是一種浪費。廣泛的興趣可以促使人們注意和接觸多方麵的事物,為自己選擇職業創造更多的有利條件。

如果自己工作的目的隻是為了賺錢而工作,時間久了就會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備感厭倦,這個時候就會發現自己隻是一個簡單的賺錢的機器,但並不快樂。其實工作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質量的高低也決定了生活質量的高低。

在沒有選擇職業之前,最好對自己的性格、天分、愛好,特長加以綜合分析,並在各種職業中看哪一種更多地包含你特別喜歡的事情,這就是能引起你興趣的職業,也就是適合你的職業。

2.根據職業的等級水平擇業

職業的等級水平指的是,接受過某種職業培訓或教育,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識。職業專家往往把職業按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包含的責任以及所要求的教育水平和經驗,從低到高分成不同的等級水平。

選擇職業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誠實地估價自己能進入哪一個等級水平的職業。看哪個等級的職業適合自己,那就要看自己以往在學業中取得的成績、自己在過去的工作中所獲得的成果、自己在其它領域中獲得的成功、自己的一般生活以曆以及對自身能力的誠實估價。千萬不要過高或過低的估計自己,確定適合自己的職業等級水平是正確地選擇職業的另一基礎。

3. 對盡可能多的工作種類進行考查研究

對盡可能多的工作種類有個初步的了解,就不會錯過任何一種可能非常適合自己的職業。然後縮小工作種類的範圍,以形成最終決策的候選工作種類。

在確定所選擇的工作種類後,就要對所選擇的工作種類信息進行收集,對工作有更深一步的了解,知道自己的這些候選工作實際需要做什麼?自己能承擔得了為做這些工作所需接受培訓的費用和時間等等。

“原文”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①彼 此未終② 彼勿起

“譯文”

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地做到。

讀書時要專一,不能這本書才開始讀沒多久就想讀其他的書,這樣永遠定不下心來,必須按步就班的讀完這本書才能再去讀另外的一本書。

“注釋”

①慕:羨慕、仰慕。

②終:終結、結束。

“評解”

一心不能二用,既然要做一件事就要安心把它做好。一個人無論是在讀書還是做事,都要聚精會神、認認真真、一絲不苟,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全身心地投入做一件事,辦事的效率才會高,學習的效果才會好,“囫圇吞棗”隻能適得其反。

“國學小百科”

古人讀書十二法

一、“思·問·習”讀書法,這是孔子主張的讀書方法。

1.重視思考。在學習過程中,要動腦筋。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不懂就問。讀書在於求知識,不懂又不問是求不到知識的。孔子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3.經常鞏固複習。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二、“假物”讀書法,這是孔子的學生荀子所主張的。

荀子把“假物”作為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就是說要利用一切有利條件來學習。他認為人們的天資並沒有多大差別,隻要善於充分利用客觀條件,就能縮短成才的時間。

三、“精至”讀書法,這是王充提出的讀書方法,也就是用心專一的讀書法。

王充的“精至”觀點,正是一種讀書要讀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學之“精至”。

四、“不求甚解”讀書法,這是陶淵明提出來的讀書法。要求讀書時要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

陶淵明的讀書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書中的某些瑣碎的、枝節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應該有目的、有辨別、有分析地讀書。讀書不可囫圇吞棗,不可一知半解,不可隻是知其大意。

五、“提要鉤玄”讀書法,這是韓愈提倡的讀書方法。旨在抓要點,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內容。

韓愈認為做到“鉤玄”、“提要”之後,對書中的濃鬱之處和精華部分,必須反複涵詠,不斷溫習,才能把文章的妙義要道化為己有。

六、“計字日誦”讀書法,這是歐陽修統計應讀的總字數,再分配為每天的頁數,作為當日讀書的進度,長期堅持的讀書方法。

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是根據自己的需要,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總字數為455865個字,然後規定每天熟讀300字,用三年半時間全部熟讀完畢。每天背誦150字,隻要七年時間就背熟了。這是經驗之談,表明熟讀背誦古文的重要。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積少成多,是歐陽修實踐過並且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七、“一意求之”讀書法,這是蘇軾提倡的。

“一意求之”的讀書法的最大特點是“求一”,即閱讀經典著作,每讀一遍,隻圍繞一個中心,側重一項內容,抓住一條線索,解決一個問題。這樣的讀書做學問,好像打仗一樣,把敵人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閱讀中凡與“求一”、“主攻”對象無關的,一概不加涉及。

八、“體會·循序·精思”讀書法,這是朱熹所提倡的。

1.關於“體會”。朱熹說:“為學讀書,須是耐煩細心去體會,切不可粗心,……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

2.關於循序。朱熹說:“以二書言之,則先《論》而後《孟》,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書言之,則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

3.關於精思。朱熹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得爾。”(《朱子大全·讀書之要》)

九、“五類四別”讀書法,這是以唐彪為代表所提倡的讀書法。

唐彪把書分為“五類”:“有當讀之書,有當看之書,有當熟讀之書,有當再三細讀之書,有當備以資考之書。”他認為分類讀書有利於處理好精與博的關係。這種“五類”讀書法與古代有些學者所提出的“四別”讀書法相類似。“四別”指的是分出“目治之書(隻看一遍即可),口治之書(不僅要看而且要背),必治之書(不僅要背而且要認真思考研究),手治之書(不僅看、背而且要摘其要而寫下來)”等四種類別的書。

十、“五要”讀書法,這是蒲鬆齡從時、書、法三方麵保證讀書順利進行的讀書法。

1.一要天天讀。

2.二要夜夜讀。

3.三要老年讀。

4.四要抄書讀。

5.五要分類讀。

十一、“貴精”讀書法,這是戴震為了獲得專精知識而提倡的一種讀書法。

精,就是要在深度上用工夫,把書讀懂讀通而能有收獲,要得到切實的知識,要做點學問,就得專攻一項,認真而深入地鑽下去。

十二、“於無疑處求有疑”讀書法,這焦循的讀書經驗。

焦循在晚年總結讀書經驗時說:“學貴善思;吾生平最得力於‘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八字”。焦循的讀書的公式是:“讀書──尋疑──深思──再讀──再思──求解”。

“相關鏈接”

書市讀書

王充,字仲任,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從小酷愛學習,喜歡博覽群書但是不死記章句,十四歲時被推薦到京師的太學去學習。一年後,學府中的藏書都被他讀完了,他便擠時間經常去逛洛陽集市上的書店,閱讀那裏所賣的書,看一遍就能夠背誦。

書市中人來人往,熙熙攘攘,而王充就像沒有聽到一樣,隻顧專心致誌地讀書,忘記了吃飯,忘記了休息。賣書的老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當他得知這個孩子就是王充時,高興地說:“你以後盡管來這裏讀書好了。”並專門為他準備了一個凳子。後來,博學的王充終於寫成了中國思想史上的一部巨著——《論衡》。

[T9王充]

趙普夜讀

趙普,字則平,北宋政治家,開國宰相,一生喜愛讀書。趙普晚年讀書勤奮,每次退朝後回到自己的住宅,關上門打開書箱拿出書,就開始讀,甚至通宵達旦。

有一天晚上,宋太祖趙匡胤前去看他,一進門,見趙普正在挑燈夜讀,趙匡胤見他讀的是《論語》,十分奇怪,就問他:“《論語》是兒童們讀的書,你怎麼還在讀它?”趙普說:“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全在這本書中。我隻用半部《論語》為你打天下,現在,還要用半部《論語》為你治天下,就能使天下太平。”

後來,趙普死後,家裏的人打開書箱看到裏麵的書籍,原來是一部《論語》。家人便用一部《論語》為他陪葬。趙普讀《論語》讀了一輩子,可以說他對《論語》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和實踐,並成為他治國、平天下的資本。

半途而廢

東漢時,河南郡有一位賢慧的女子,人們都不知她叫什麼名字,隻知道是樂羊子的妻子。

一天,樂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回家後把它交給妻子。妻子說:“我聽說有誌向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因為它的名字令人厭惡;也不吃別人施舍而呼喚過來吃的食物,寧可餓死。更何況拾取別人失去的樂西。這樣會玷汙品行。”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非常慚愧,就把那塊金子扔到野外,然後到遠方去尋師求學。

一年後,樂羊子歸來。妻子跪著問他為何回家,樂羊子說:“出門時間長了想家,沒有其他緣故。”妻子聽罷,操起一把刀走到織布機前說:“這機上織的絹帛產自蠶繭,成於織機。一根絲一根絲地積累起來,才有一寸長;一寸寸地積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將它割斷,就會前功盡棄,從前的時間也就白白浪費掉。”

妻子接著又說:“讀書也是這樣,你積累學問,應該每天獲得新的知識,從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歸,和割斷織絲有什麼兩樣呢?”樂羊子被妻子說的話深深感動,於是又去完成學業,一連七年沒有回過家。

“延伸閱讀”

給學習支個妙招

學習是一個人終生獲得知識,取得經驗,轉化為行為的重要途徑。它可以充實生活,發展身心,促使個人得到全麵的發展和提高。俗話說得好:“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達爾文也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可見,要想高效率地學到知識,就得講究科學的學習方法。古今中外無數事實已經證明:科學的學習方法將使學習者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給學習者帶來高效率和樂趣,從而節省大量的時間;而不得法的學習方法,會阻礙才能的發揮,給學習者帶來學習的低效率和煩惱。那麼,究竟怎樣學才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呢?下麵就給你支幾個學習的妙招。

1. 製定學習計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此科學學習的前提是要明確學習的目

標和製定可行的計劃,這樣有助於避免浪費時間和提高學習效率。

2. 循序漸進。製定好學習計劃之後,接下來就要按部就班地去實施。尤其要注意打好

基礎,紮紮實實地練好基本功,切忌好高騖遠,急於求成。必須要一步一個腳印,由易到難,係統而有步驟地進行學習。

3.勤於思考。“學而不思則罔”,因此要注意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要把把記憶與理解緊密結合起來,防止死記硬背,不求甚解的傾向。要善於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並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這樣久而久之就能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了。

4.一絲不苟。學習切忌似懂非懂,粗心大意,如果“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這樣到最後隻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5.及時複習。複習的最主要作用是避免遺忘。一般來說,及時複習是最有效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複習可逐漸減少,但經常性地複習有助於使學習效果更鞏固。複習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抓住重點,要有針對性;(2)複習要因階段而異,不能機械地照搬一種模式。(3)注意對知識進行歸類,使知識深化、簡化、條理化,並按規律去加強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