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真(688~763),本姓淳於,揚州江陰(今江蘇揚州)人。14歲在揚州大雲寺削發為僧,22歲受戒。早年雲遊長安、洛陽等地,26歲起,住持揚州大明寺,專說戒律。此後曾研究建築、雕塑、醫藥等,成為一名知識淵博的高僧。743年始,應日本在唐朝學成回國的高僧榮睿、普照和日本政府的邀請,5次東渡都遭受挫折,未成。其間又因辛勞過度,感受暑熱,雙目失明。公元753年鑒真攜帶大量佛經佛像和書籍,第6次東渡,經過千難萬險,於754年1月23日(唐天寶十二載十二月二十六日)抵達日本九州。不久在奈良東大寺建築戒壇,傳授戒法,為日本佛教徒登壇受戒的開始。日本朝廷封他為“傳燈大法師”。鑒真東渡,為中日兩國的友誼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接受邀請唐朝的時候,日本經常派使臣、留學生、僧人和商人到中國訪問、學習和通商。因為這些人是政府派遣到唐朝來的,所以被稱為“遣唐使”。每次“遣唐使”的人數最少一二百人,最多的時候達到五六百人。

這一年,日本第九次“遣唐使”來到了中國,其中有兩個年輕的和尚,一個叫榮睿(ruì),一個叫普照。他們到中國除了學習佛教,還有一項頂重要的任務,就是邀請中國的高僧到日本去講學和授戒。

榮睿和普照在中國住了十年,雖然學到了不少佛學知識,可是卻一直沒有邀請到去日本講學的高僧,感到很失望。

就在他倆準備動身回國的時候,打聽到揚州大明寺的鑒真和尚德高望重,學問高深,還曾給四萬人授戒。他倆就立刻從長安趕到了揚州。

可是當見到鑒真的時候,他們又猶豫了。鑒真已經是一個滿臉皺紋、年近六十的老人。這麼大的年紀還肯遠離家鄉,漂洋過海嗎?又一想,要是錯過這個機會,恐怕再也找不到比鑒真大師更合適的人了。於是,倆人深深地向鑒真施禮,說明了來意,懇求他能到日本講學授戒。

鑒真被他倆的真情誠意深深地打動了。

他想了想,然後說道:

“我答應你們的請求。”

他又看了看站在周圍的弟子,問道:

“我已經決定隨榮睿、普照二位法師東渡日本,你們有誰願意同我一起去呢?”

聽到鑒真的問話,那些弟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半天沒人吭聲。過了一會兒,一個叫祥彥的和尚站起來說:

“大師,不是我們不願意傳播佛法,隻是日本和我國相隔大海,路途遙遠。聽說十人中難得有一人能平安渡過去,如果在路上出了危險。就要白白送命。”

聽了這番話,鑒真很是生氣,他抬高了聲音說:

“為傳佛法,何惜生命,你們不去,我一個人去。”

祥彥見師父態度這樣堅決,也馬上說:

“師父要去,弟子一定跟隨。”

接著又有二十幾人也表示要隨鑒真一起去日本。

屢遭失敗自從答應了榮睿、普照的請求,鑒真派人購買船隻,籌集糧食、物品,準備東渡。

但是,他們先後四次東渡日本,都失敗了。有的是因為人事糾紛;有的是因為船隻在海上碰了礁石,可鑒真並不灰心。又過了三年,第五次東渡開始了。

他們師徒一行剛出海的時候,天刮著西南風,這是順風行船,船走得又快又穩當。海鳥不時飛近船帆,海裏的魚,也常常跳出水麵。鑒真看到這些,感到非常喜悅。可是沒過多久,海麵上突然刮起了大風。天很快暗了下來,大塊的烏雲遮住了太陽,風越刮越猛,海水掀起一個接一個像小山一樣的巨浪。他們乘坐的那隻木船,就像一片無依無靠的樹葉,一會兒被海浪高高拋起,一會兒又被埋入波穀。船上的人一個個東倒西歪,有的使勁抱著船艙裏的木柱子不敢動彈;有的因為暈船,大口大口地嘔吐起來。木船在這種險惡的環境裏顛簸了一天又一天,隨時都有葬身海底的危險。

到第六天的時候,無情的海風才漸漸平息,海水也慢慢平靜下來。船上的人由於幾天沒吃沒喝,加上嚴重的嘔吐,一個個麵色青黃,渾身沒有一點力氣。人們的嘴唇都幹得裂了口子,嗓子也好像在冒煙,實在是難受極了。可是,船上連一口淡水也沒有了。

有人用瓢舀了一些海水,嚐了嚐,又苦又澀,實在不能下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