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1892~1978),中國現代詩人、劇作家、曆史學家、考古學家。原名郭開貞,1892年11月16日生於四川省樂山縣一個富有的地主家庭。他從小受到較開明的教育,母親和大哥都給予了他很好的古典文學的陶冶。優裕的家庭和自由的教育氣氛,使郭沫若從小養成熱烈奔放、不受拘束的性格。中學畢業後,於1913年赴日本學醫,帶著浪漫的幻想,去追求更廣闊、更自由的人生天地。青年時期,他深受西方各種新思潮、新流派的影響。祖國的貧弱和外國列強的欺淩,以及身處異邦感受到的民族歧視,使他強烈地希望祖國能強盛起來、進步起來。五四運動使他看到了希望。在《女神》五十六首詩中他歌頌偉大的時代,詩中飽含的浪漫主義激情和大膽的想像,以及自由的形式和格律,體現了詩人對光明的向往。《女神》是郭沫若詩歌的代表作。《鳳凰涅盤》《女神之再生》《爐中煤》《地球,我的母親》這些詩是詩集《女神》裏的名篇,創作於五四運動時期。

那時,中國麵臨著舊社會的解體和新時代的來臨,新詩《女神》體現了當時的新時代精神。《女神》是時代的產兒,作者郭沫若則是新中國的預言詩人。1926年,郭沫若在北伐戰爭中擔任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等職,此後又參加南昌起義,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期間,在周恩來領導下,從事抗日救亡運動,負責抗戰的文化宣傳工作,並編寫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曆史劇,其中《屈原》是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它不僅塑造了一個偉大政治家兼詩人屈原的形象,而且劇中著名的獨白《雷電頌》借古喻今,向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憤怒的控訴。

1949年後,郭沫若曆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職。著有詩集《長春集》《東風集》,文藝論著《李白與杜甫》,曆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逝世於北京。

在半個多世紀裏,郭沫若在文學、曆史、考古、語言文字等諸多領域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對中國現當代科學文化所做的貢獻,在世界進步文化交流方麵所做的努力,贏得了國內外人民的普遍尊敬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