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雲湧的一六八四年在激烈的硝煙戰火中悄悄遁去。這短短的十二個月所發生的事情足夠讓後世的曆史和軍事學家們研究上百年,實際上就在當時,這麼激烈的政治的變化也讓所有的政治家跌破眼鏡。起初三藩之亂猝然驟起的時候,人們最大膽的認識也就處於“南北分治”的階段,不過紫禁城外一聲炮響,徹底葬送了“大清中興”的宏偉藍圖——雖然誰也不知道這個勞什子“大清”什麼時候興旺過,除此之外,隨後而起的大片義軍更是給苟延殘喘的滿清勢力雪上加霜,在楊起隆的四郎會牽頭下,原本隱藏在各個陰暗角落的牛鬼蛇神綠林好漢紛紛跨上曆史舞台,讓整個山西、河南、安徽等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域陷入極度混亂的漩渦之中。
這其中一直和漢軍林大帥有過密謀的楊起隆日子很不好過,事實證明,以黑道幫會為紐帶來整合軍事集團屬於錯誤理論,楊起隆本人也深刻的領悟了這一點。當初一夥熱血沸騰的大明兒郎在太祖皇帝靈前斬雞頭燒黃紙,信誓旦旦要絞滅滿虜,那是多麼的莊嚴肅穆意氣昂揚,但是僅僅幾個月功夫,當這些出生入死的結義弟兄都掌握了上萬人馬之後,就好像突然間變了個人似的,一個個都隻管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對老大陽奉陰違不說,甚至還有人暗地裏與各方勢力暗通款曲。
幸運的是清廷的許多地方政府也實在是虛弱之極,雖然義軍內部諸多矛盾甚至互相傾軋,但好歹在反清這一立場上是一致的,在經過最初一段時間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之後,大大小小的義軍頭領很實際的按照各自的實力劃分了勢力範圍,並且一致推舉楊起隆老大為名義上的首領——這對於清廷個個地方政府來說是一個非常不好的消息,因為義軍結束分贓之後便各自對自己的目標發動了猛烈的進攻。
這裏必須承認,農民起義軍在起兵之初確實很缺乏軍事素質,但經過這麼幾個月的內戰外戰纏戰混戰之後,還是鍛煉出了不少能打仗的隊伍,清廷地方軍隊原來還有機會在地主團練的配合下搞搞小伏擊小反攻什麼的,但當義軍初步整合後就再也沒有了這樣的機會,經過幾次推推拉拉的聯合會議,義軍頭領聯合起來在河南山西等地進行了大規模拉網圍剿,那些隱蔽在農村地區的地方團練組織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也失去了生存空間,不少地主武裝搖身一變成為義軍,而其餘的大都逃入有堅固城防的大城市。
攻城戰一直是農民軍的弱項,雖然此刻楊起隆一夥已經占領了不少縣城和府城,但這些城市之所以被陷落,絕大部分是內應的成功,所以當清軍吸取教訓之後這類辦法就極難得逞,這裏他們碰壁碰得最多的地方應該是開封,這個大城市本來一直屬於義軍的重點攻擊目標,可惜的是由於缺乏工程兵和炮兵等兵種,僅僅依靠血氣之勇而且軍事素質較低的義軍發動了無數次攻城行動,在丟下幾萬具屍體之後俱俱一無所獲,一直到最後義軍的勢力初步整合完畢,這座雄偉的古城依然掌握在清廷地方政府手中。於是,很自然的,當廣大革命誌士對反動派的頑固一籌莫展的時候,一貫以革命同情者麵目出現的漢軍林大帥適時伸出了熱情的援助之手,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四門紅衣大炮以及一隊炮兵顧問終於以一百八十萬兩白銀的價格成交,而隨之到來的,就是開封、鄭州等城市城牆的崩塌,盡管城內的清軍連同城市居民做了極其頑強的抵抗,但在成千上萬義軍戰士麵前自然是螳臂當車無濟於事,巷戰數日之後,除了義軍上下個個搶得行囊豐盛之外,任何膽敢保留辮子的居民都已倒在血泊之中,而一直主持抵抗的河南巡撫和清軍將領也極為硬氣的追隨康熙而去。
戰爭法則自然非常公正,盡管取得了勝利,但這幾場血腥的戰役同時也令義軍大傷元氣,雖然在他們從來不為兵源發愁,但這次犧牲的骨幹分子以及經過考驗的老兵卻是一時之間無法補充的,於是在寒流冰封大地之後,義軍也無可奈何的停止了攻勢,進入長時間的修整狀態,與清軍在汝州、許州一線對峙。
除了倒黴的河南巡撫之外,第二個倒大黴的是福建耿精忠。這個人之所以會落到今天這個下場可以說完全是咎由自取,群雄爭霸逐鹿天下雖然是個極刺激的遊戲,但也絕對不是人人都有資格玩的,平心而論耿精忠這個人打仗確實還算是一把好手,但這也不可能遮掩他在政治方麵的極度無能,其實當初清廷和碩康親王傑書進軍仙霞嶺之後這小子就應該老老實實服軟認輸的,如果那個時候他率先趴下估計無論是哪一方勢力都會給他一個很體麵的台階下,可這個人實在是有點不知進退,忽然看到林風異軍突起殲滅大清朝廷之後居然以為有了新的機會,天真的立即下令重整旗鼓,當然這個惡意的軍事行為落在他人眼裏當然非常之令人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