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1 / 2)

秋風蕭瑟,遼東大地上的草葉都已逐漸枯黃,每到夜晚,從渤海方向刮來的大風就會變得冰涼刺骨,林風全身都裹在溫暖的熊皮大衣裏,肩後還披著一張棉布披風,佇立在中軍大帳的門口,擎著單筒望遠鏡,遠遠朝對麵的那座小小的營壘眺望。

上月下旬,當林風的近衛親軍抵達錦州府之後,略作修整,翌日便揮師出征,朝沈陽進發,而在他抵達錦州之前,步兵第二軍王大海就親率主力西進,逼近承德、熱河,鎮嚇緊鄰遼東的東蒙古卓圖索部,為戰區的西線提供安全保障。

自林風剿滅盤踞在北京的康熙一夥之後,隨著滿清匪幫中樞係統的覆滅,東蒙古諸部落就逐漸歸攏到科爾沁王布爾亞格瑪的大纛下,實際上這個所謂的“科爾沁”現在也變成了一個很含糊的概念,原來科爾沁僅僅隻是東蒙古諸部中實力最強的一個部落,因為很久之前就賣身投靠了八旗匪幫,所以之後也隨著主子一同發跡,成為這片廣闊草原上諸部落的盟主,而落到現在,康熙死後,科爾沁部盟也失去了任何製約,在漢軍崛起的同時,他也大肆侵占、吞並其他東蒙古諸部,整合了中國東北的東蒙古諸部,與西邊的土謝圖部、準葛爾部鼎足而三,對持相爭。

自執行汪士榮提出的通商策略後,漢軍與科爾沁王爺布爾亞格瑪也建立了一些外交關係,但這個外交關係的級別很低,僅僅隻限於普通的商業交往,實際上雙方在今年年初的時候關係還相當緊張,科爾沁的騎兵曾經一度入侵察哈爾部落所屬的綏遠草原,並且與漢軍蒙古中郎將趙廣元的部隊發生小規模的衝突,不過所幸雙方的高層都非常謹慎,彼此都保持著相當的克製,並沒有讓這些小衝突發展成大規模戰爭。

對於這個強勁的對手,林風手頭的情報相當有限,但這並不能責怪汪士榮的情報部門,實際上在這個十七世紀的條件下,信息傳遞起來相當困難,而更為惱火的是,目前中國的民族的關係也非常緊張,科爾沁諸部的蒙古人對以漢族人為主體的林風政權相當敵視,所以即使特工人員以商旅為憑托,一時間也難得獲取很多有價值的情報。

為了緩解東蒙古諸部的軍事壓力,漢軍不得不放棄了承德、熱河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據點,雙方心照不宣的把張家口設立為彼此的貿易城市,就目前緊張的政治局勢下,布爾亞格瑪不再允許漢軍的商隊深入蒙古草原,而是在張家口這個邊境城市集中貿易,根據特工們刺探回來的一些希零星碎的情報,林風隻是大概知道目前科爾沁王布爾亞格瑪是個五十多歲的老人,秉性狡詐殘忍,截至現在,他通過戰爭、脅迫以及聯姻等手段,已經控製了西至二連浩特,囊括黑龍江、吉林大部等大片土地,疆域空前廣大,而他的軍事實力至今仍然是一個謎團,盡管他的王帳軍的實數為五萬鐵騎,但誰都知道,蒙古人逐水草遊牧,半兵半民,可以說每一個蒙古好漢都算得上是戰士,若是進行戰爭動員,天知道他能夠集結多少軍隊。

唯一令人欣慰的就是,科爾沁王爺布爾亞格瑪在對待漢軍政權態度上一直表現得非常曖昧,雖然科爾沁部落與清廷關係緊密,而且現在仍有一萬幾千蒙古軍在江西安親王嶽樂帳下效命,但至今為止,科爾沁還是沒有任何與漢軍開戰的跡象,在汪士榮的密切關注下,截至林風出征之前,呼倫貝爾大草原上一片寧靜,除了少數戍邊巡視的蒙古騎兵,各個部落都沒有任何集結軍隊的行動。

這個情況非常令人安心,因為根據目前的軍事條件,盡管蒙古軍天生擁有迅疾機動的能力,但若要從草原的各個角落彙集成大軍,統一建製投入戰爭,沒有個把兩個月的時間,那也是不可能成型的。

根據戰前的軍事部署,漢軍步兵第二軍王大海部將分出一支六千人的部隊駐守承德、熱河一帶——自林風下令組建寧錦都督府之後,步兵第二軍的實力得到了大大加強,實際上這個擴編命令進行了非常隱諱,為了避免其他將領嫉妒不平,步兵第二軍並沒有擴大建製,仍然隻保持著九千人左右的兵員數量,而這個擴軍是林風別出蹊徑,在寧錦都督府下設立了一個步兵旅、一個騎兵旅的直屬部隊,歸屬寧錦都督兼漢王的林風直接指揮,但因為漢王“因公未能赴任”,所以這支部隊就暫時歸隸在步兵第二軍的建製下,配屬給了平遼中郎將王大海。不過因為建軍不久、漢軍政府財政緊張的關係,這支部隊除了火槍、火炮等武器裝備未能配備齊全之外,訓練時間也不是很長,所以戰鬥力尚待考驗。

或許是林風在對待軍權分配上過分敏感,其實對於王大海部的實力擴充,漢軍其他平級將領也不是很在乎,實際上至目前為止,林風對待手下的幾個大將基本上還是一碗水端得很平,現在軍事壓力最大幾處分別是寇北中郎將趙良棟、蒙古中郎將趙廣元和平遼中郎將王大海,而除了王大海部增編四千人之外,趙良棟的步兵第五軍因為駐守重鎮大同,總參謀部特地為他增編了一支要塞炮部隊(可見上文第三章),除了自產的紅衣大炮,漢軍中僅存的二十餘門自荷蘭原裝進口的紅夷大炮,也有小半裝備了趙良棟部隊;至於蒙古中郎將趙廣元處則實力更強,因為漢軍政權對察哈爾部外交政策的成功,通過拉攏與滲透等手段,現在察哈爾部隊幾乎全部被漢軍軍官所控製,所以趙廣元將軍除了擁有自身統屬的部隊之外,同時還指揮著察哈爾部的近五千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