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1 / 3)

戰爭的紅利無疑是最為豐厚。漢軍此次擊敗滿洲八旗之後,除了占領大片土地之外,還繳獲了無數戰利品,而清軍府庫囤積的財貨之多,也實在是令林風大吃一驚。

作為滿清“龍興之地”,沈陽、遼陽、撫順、清河、鞍山、海城子等關外大地區幾十年來一直就是滿清八旗的大本營,其中沈陽更是被更名為“盛京”,在清軍入關之前就是都城,而即使入關之後,這座城市也在政治上被定性為“陪都”,除了作為軍事重鎮威懾北中國之外,同時也被公認為“祖宗宗祠”之所,是清廷定鼎立國的精神支柱,所以它的陷落,對清廷殘餘力量的打擊是不言而喻的。

自從去年北京為林風攻占之後,山海關以西的廣大領土為漢軍所占領,在這近兩年的時間內,關外與中原內地的貿易被完全切斷,兼之進行全方位、高強度的戰爭動員和此起彼伏的遼東起義,遼沈的八旗政權的經濟早已崩潰。不過這次的這種經濟大衰退事前並沒有多少人能預料,實際上就連林風當時也沒有想到利用這一點給予狠狠一擊。

從收集上來的資料來看,這次經濟大衰退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糧食和布匹的缺乏,其實遼東地區土地肥沃灌溉方便,其農作物一直以‘粗耕而高產’著稱,並非不能做到自給自足,但可惜自從遼東大起義之後,大部分已開發的產糧區都集中在廣寧以及寧靜以西的漢族聚居區,此後又大都為漢軍所占領,於是在當年秋收之後,盛京八旗立即陷入了糧食危機之中,除此之外,關外的其他生活物資如棉布、食鹽以及瓷器等等一直都依賴中原地區,在商道被切斷之後,這些物資再也無法輸入,因而清軍領地的居民包括八旗在內生活日益窘迫,恐慌的情緒四處蔓延,商人以及大戶人家紛紛囤積物資,如此更是雪上加霜,待到林風占領遼沈全境之後,這篇廣大的區域內已經退回到原始的以物易物的商業狀態中。

其實在滿清曆史上這種情況並非是第一次出現,實際上在數十年前,明朝的傑出統帥袁崇煥將軍就早已對清廷(後金)實施過經濟總體戰,其具體方式是堵塞商路、以寧錦為根據在各個軍事要衝建立堅固堡壘,以蠶食的方式層層推進,擠壓滿洲八旗的生存空間,卡死物流打擊其內部經濟,最後迫得皇太極不得不采取狗急跳牆的方式舉傾國之兵,繞過明朝遼東軍防區自長城古北口入塞,圍攻明朝首都,用最極端的軍事手段打破明軍的經濟封鎖。

實際上八旗自從努爾哈赤組建以來,一直就是以破壞者的麵目出現的,這個政權的生存狀態可以算得上是“經濟基本靠搶”,而僅就社會學角度來看,這個所謂“天才式”的八旗組織實際上就是一個大型的搶劫團夥,其作案範圍囊括整個北中國,至於什麼“出則為兵、入則為民”那就根本談不上什麼先進不先進天才不天才,回溯幾千年,幾乎所有的原始部落都是這麼幹的:男人出去搶,女人在家生孩子,而如果在同時代的十七世紀找一個類比的話,八旗組織也跟那些什麼靠搶劫為生的山寨區別不大,唯一不同的隻是規模的大小而已,這夥子政治土匪之所以會發家得勢,實際上根本就是明朝昔年政治上的重大失誤,一個帝國的內部坍塌造就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曆史奇跡。

這次林風的漢軍集團無意中采取了與昔年袁崇煥將軍相似的手段,當經濟崩潰之後再遭遇到軍事上的失利,這個政權的倒塌比想象中的更為迅速,在了解真是情況之後,林風確實還有些鬱悶,本來他還自以為算得上是民族英雄,但取得勝利之後才發現自己不過是剿滅了一股為患多年的土匪而已。不過這並不妨礙他接收大批戰利品,八旗的經濟雖然崩潰了,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錢,恰恰相反,沈陽、遼陽、撫順、興京等地的府庫都儲存了大批現銀,加上抄滅二十多萬八旗的財產,這次戰爭一共繳獲白銀一千四百餘萬兩、黃金近二十四萬餘兩,正是因為經濟崩潰的關係,在八旗統治區內白銀等貨幣大大貶值,這批巨款方才得妥善保存,直至為林風平安接收。

除此之外,清廷設立在關外的大批養馬場也為林風奪取,這筆戰爭物資的獲得確實還有些戲劇性,本來因為戰敗的關係,原來負責看守馬場的清廷官員大部逃亡,其中少數不甘失敗者更是企圖毒殺戰馬,不過隨著盛京將軍達克瑪的投降,清廷的那一整套行政班子也完好保存了下來,占領沈陽之後林風迅速利用這些幸存的行政資源朝各地養馬衙門下達了嚴厲的軍令,並且派遣清軍降將朗寧督率大批騎兵飛奔各地,監督戰馬接收,饒是如此,還是發生了數起哄搶物資、盜賣官馬的案件,當然,亂世之中用重典,漢軍自然也不會跟這些沒財迷心竅的笨蛋羅唆,統統全家斬首。

不能否認,少數民族在養馬這方麵確實很又一套,囤養在遼東關外的這批戰馬確實品質非凡,這數十座馬場的一共有八萬六千多匹官馬,經過馬英部隊的遴選之後居然選出了一萬五千多匹戰馬,其遴選比例達到了驚人的六比一,真不可謂不是奇跡,而就算其他淘汰下來的馬匹,也大多體型碩大、口齒幼健,不論是給輜重部隊運輸還是發賣民間當挽馬,都是絕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