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節(1 / 3)

“捷報!!……涇縣大捷!!--”一騎飛馬而來,一邊聲嘶力竭的大聲吆喝,一邊飛舞著馬鞭,驅趕大同府官道上的壯丁,馬蹄踐踏起落,帶起了無數飛泥,濺得路人滿頭滿臉,人們惶然側身避讓,還沒來得及罵出聲來,那騎兵卻如風馳電摯一般,早已去得遠了。

今年春耕方歇,大漢丞相府便連連行文天津府、保定府和正定府、大同府及下屬州縣,先後簽發了近三十多萬民兵、青壯,沿著官道一路東向,將各地府庫的糧食、草料、火藥等給養輜重轉運至大同,時至今日,已經有三月有餘,這時正值青黃不接,大漢領地下的農民幾乎有半數無米下鍋,但在大漢差役的棍棒皮鞭下,卻也不得不自帶野菜餅子,頂上老氈帽,推著雞公車(注:雞公車,即獨輪車。)上路,春雨連綿,年久失修的官道一片泥濘,行路極為艱難,然而大漢朝廷極重軍事,軍時也定得很緊,稍有不慎便是殺頭大罪,在近衛軍的刺刀逼迫下,丁壯們隻得冒著寒風亡命奔波,數月來,僅大同至正定的這一條官道上,就不知道搭進去了多少人命。

漢王林風的大營就設在大同知府衙門。他是兩個月之前抵達大同的,和他一起到達的還有近衛軍步兵第一軍和近衛騎兵第三軍,連同隨軍民兵,總兵力近三萬人,本來因為人數過多的關係,他的中軍行營設立在東城的第五軍軍營,那時寇北中郎將趙良棟剛剛領軍出征,大片營房空了出了,所以林風的大營就順勢駐了進去,不過隨著宣化趙廣元的騎兵第一軍和奴爾幹馬英的騎兵第六軍陸續抵達,營房便日趨緊張,在一眾大將的勸諫下,漢王的行營最終遷到了溫暖舒適的知府衙門。

這個時候的大同已經完完全全的變成了一座大兵營,大漢朝廷的各路大軍雲集於此,除了林風直轄的三個近衛軍團,除了步兵第二軍留守北京之外,另外兩個軍全部隨同出征,加上趙廣元和馬英的部隊,駐紮在大同的漢軍僅正規軍就有五萬出頭,其中火槍部隊約一萬兩千餘人,野戰炮兵約八千餘人,騎兵三萬兩千餘人,此外還有趙良棟留守大同的一個重炮旅。

數萬大軍繞著小小的大同府城駐成了一個梅花形,每天天色剛剛方明,不計其數的士兵便湧出營房列隊操練,鐵蹄震地炮聲轟隆,震懾著綏遠蒙古、河南、山西的各路諸侯,近百年來,除了李自成誓師伐明那一次之外,這個地區還從未駐紮過如此眾多的軍隊。

為了應付準葛爾汗國的挑戰,帝國幾乎將他的全部精銳盡數調了上來,附帶的,大漢政府積蓄數年的財富也在以一個非常驚人的速度消耗著,此時的大同,除了數萬軍人和六萬多民兵之外,還有五萬多匹戰馬和一萬多頭騾馬牲口,為了應付這個龐大的消耗,數十萬青壯沒日沒夜奔波辛勞,從領土的各個角落搜羅糧食物資運送至大同府城囤積,這種高強度的運輸至如今已經整整進行了三個多月,然而卻依舊未能屯集足夠的作戰物資,如今趙良棟的第五軍在足足打了幾個月,而後續大軍卻遲遲不能出征,輜重和運輸力量不足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大同至涇縣的官道繞而行,崎嶇險峻轉運艱難,雖然趙良棟一進入山西就著手鞏固糧道,但到了現在卻依舊不能完全保證絕對安全,所謂“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大漢帝國的氣運全數押在這裏,任憑林風這樣膽大包天的人,也不敢輕舉妄動,何況此刻他的“親密盟友”又突然出現了異動,有可能導致戰局驟變,主力部隊也就更加不能輕易出擊了。

林風這段日子過得並不輕鬆,自從到達大同之後,繁重的軍務就壓得伸不直腰來,目前他的帝國正在兩線作戰,除了不遠處的趙良棟部在與準葛爾鏖戰之外,千裏之外的安徽、江蘇戰場也是紛紛擾擾,每天一睜開眼,軍中各種糧表、餉報、軍報、以及敵後刺探而來的各種情報和北京遞過來的民政折子就如同流水價一般遞了上來,每一份都至關重要,每一件事情都不敢輕忽,兩個多月下來,他的體重持續下降,食欲也每況愈下,甚至連胡子都比往常長得快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