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節(1 / 3)

“哦?!”林風微微一怔,隨手接過劄子,掂了掂,冊頁不薄,便隨手放在八仙桌上,皺眉道,“太厚了,我晚上看——你給我大概說說。”

“回稟主公,這幾個月以來,趙申橋又增兵了!!”汪士榮拱手道,“當初主公大勝葛爾丹回京的時候,山東隻有五萬多兵,現在是七萬!”

“嗯?!”林風不置可否,轉言問道,“這麼說……這麼說趙申橋是準備和咱們打一仗?!”

“不知道!”汪士榮想了想,“不過理應如此,如今趙申橋明麵上雖為一省巡撫,其實內地裏不亞於一國之君——山東富庶,丁口一千餘萬,想來他還是要以求一逞的!”

林風歎了一口氣,指著那本奏折道,“不見棺材不掉淚,唉……”他苦笑搖頭,“這個趙申橋……”

“是,冥頑不明,抗拒天威,著實可恨!”

“他兵力部署如何?!”

“前線倒沒什麼大的變化,”汪士榮道,“重點還是在德州、臨清、樂陵,其中最精銳的部隊都駐防在德州,扼守運河水道,兵力約三萬上下,與我大漢近衛騎二軍和近衛第三軍對峙!”

“你不是說他增兵麼了?!”林風抬了抬手,“哦,紀雲不必如此,來——坐著說話!”

“是,謝主公!——回稟主公,是增兵了!”汪士榮站起身來,拱了拱手,恭敬的道,“今年五、六月間,山東就在征募青壯男丁,擬編為新軍,不過據臣的軍統衙門探知,這批軍隊訓練不足,武器不整,另外也缺乏軍官和老兵,故趙申橋和山東總兵王承業不大敢用,所以把他們放在墾利、登州、青島等沿海一帶駐防,一邊就地訓練,一邊整補兵器!”

“嗯,明白了,”林風笑道,“看來他是借了喇布的先鑒,怕咱們搞兩棲登陸作戰——真是可笑,兩萬新兵就能保證後方?若寡人真要登陸山東,直搗腹地,兩萬新兵能頂什麼事?!”

“隻是聊以人事罷了!”汪士榮附和著笑道。

“那咱們的軍情如何?!”林風曲起中指,關節輕輕叩擊著桌麵,“你說,若是咱們要拿下山東,擊破趙申橋的部隊,需要動用多少部隊?!”

“回主公,奉王詔,現直隸之內隻駐主公的近衛大軍,其中德州前線的一個騎兵軍和一個步兵軍,兵力約兩萬四千餘人,另外,天津還駐防有近衛第四軍、北京駐近衛第一軍和第五軍——主公明察,其近衛第四軍和第五軍都是新近組建的部隊,訓練隻有五個多月,而且第五軍還是純炮兵部隊,不可單獨作戰。”

林風輕輕點頭,抬起頭來,對門外侍立的武士大聲喝道,“來人,拿地輿圖來!”

待侍從應命,汪士榮繼續補充道,“除了近衛軍之外,直隸省內還有都察院的兩旅都衛軍,分駐北京和保定、天津等地方,拱衛衙門,維持治安,”他露出一絲笑容,搖頭道,“不過都衛軍多未經實戰,也沒有裝備大炮、沒有馬匹,全是火槍步卒,用來搜捕亂黨、剿滅流寇倒是無礙,打仗可不行!”

“沒叫你算上他們!”林風搖了搖頭,“他們是內務部隊,我從來沒想過讓這些老爺兵上陣!”

都衛軍是林漢朝廷的一支非常獨特的軍事力量,隸屬大漢都察院管轄,編製有五個旅,其中四個火槍旅和一個騎兵旅,配備有少量的野戰火炮,這支部隊原本脫胎於北京城“從龍反正”的“民間義士”,後來漢軍改製之後,這些“民間義士”因為許多方麵的原因被踢出了正規部隊,劃撥給巡檢都禦史陳夢雷指揮,作為王朝的內務部隊存在。起初兵力不多,隻有兩千多人,後來隨著帝國的擴張的強盛,統治區域不斷擴大,為了鎮壓帝國內部的反抗和叛亂,以及維持司法係統的運轉,編製一步步龐大,直到現在發展成一支萬人大軍,單就人數上來看,幾乎和一支野戰軍相等。

這支部隊的職能複雜,既負責鎮壓百姓,又可以追捕要犯,平日裏在市井巡邏,綏靖地方鞏固治安,所以在林風的心目中,這支所謂的“都衛軍”,其實就是林漢帝國的武裝警察部隊罷了。

不多時侍衛將地圖呈上,林風隨手鋪開,口中道,“山東有七萬敵軍,按你說,咱們要出動多少部隊,才能獲勝?!”

“回稟主公,”汪士榮想了想,正色道,“其實臣以為,山東之事,軍力倒在其次,應以昔日馬稷之諫諸葛為先鑒,正是‘攻城為下,攻心為上’……”

“嗯?!……”林風頗感意外,情不自禁過回過頭去,驚訝的道,“怎麼說?!”

“回稟主公,如今我大漢國勢強盛,漢軍威武,移兵四向,八旗、蒙古皆不能敵也,諸侯無不恐懼,而趙申橋何人?膽敢以一隅之地抗中原之主?!”汪士榮看著林風,“主公可知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