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援軍抵達之後,之後的戰鬥就沒有什麼懸念可言,而過程也非常之乏味。起初的時候,王承業還曾試探著派出小部隊乘著夜色偷偷出城,沿著運河偷襲漢軍的前哨陣地,或者騷擾城外的炮台建設,但占了一點小便宜之後漢軍馬上省悟過來,利用己方龐大的人力優勢,大量修築小炮和抬槍堡壘,將一線火力大大增強,在這樣的戒備之下小規模的精銳部隊就很難取得戰果,於是德州守軍不得不采取更為保守的戰術,用鐵水和石塊將城門封死,進行被動的單向防禦。
隨著土木工程的逐漸完善,戰況終於明朗起來,將近一百五十門紅衣大炮的威力給所有人都上了一課--在此之前,地球上還從來沒有如此眾多的大口徑火炮在一個戰場上出現,所以在場的所有人從來都沒想到過人類竟然可以創造出如此地動山搖、類似火山爆發似的的場景,雖然王承業在戰前就曾對漢軍的火力優勢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實際上德州城牆上以及城市內部也囤積了大批河沙和石灰,但因為欠缺經驗的關係,他實在是沒有想到一個重型炮群齊射的威力竟然有這麼大。
這種場麵其實也不是第一次在中國出現,就在幾十年前,類似的場景也曾經發生過,當初清軍入關之初,阿濟格僅用十八門紅衣大炮就粉碎了潼關守軍的鬥誌,何況而今有十倍之多?但遺憾的是王承業雖然是軍中宿將,且本身有一些才幹,但卻沒有參加過什麼大的城市攻防戰鬥,所以對火炮的認識有所欠缺也並不是很奇怪。
大漢近衛第五軍的第一波齊射就擊坍了德州城東門城樓,這幢建築物的崩塌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橫飛四射的瓦片籠罩了數十丈城牆,因為事起突然,女牆之後的數百名守軍無一人生還,然而損失卻不僅僅如此,隨著後續炮火的逐漸精準,整片城牆在炮彈的打擊之下象抽風一般不停的顫抖,藏兵洞裏不斷跌落大塊的城磚和巨石,流散的炮彈四處飛濺,甚至甕城都受到了猛烈打擊,在這種情況下,山東德州守軍的鬥誌近乎崩潰,到得最後,以至於督陣的軍官都無法堅持下去,帶頭率領部下撤下城牆。
幸運的是,漢軍並沒有乘機攻城,實際上這個時候馬進良根本沒有想到利用炮擊的效果去做些什麼,更加談不上什麼步炮協同這種高級的玩意,雖然是大軍主帥,但他在這個時候的反應和普通士兵的表情沒有任何不同,如果說有所區別的話,那就是他還有一支質地精良的單筒望遠鏡,可以將這種恐怖的場麵看得更清楚一些。
當王承業投降的消息傳到北京的時候,林風正忙著和都察院的言官打嘴巴仗,這一段時間林風一直都沒有空下來,其實就精力投入上來講,山東一線的戰爭並沒有占據他很多時間,因為就現在的情形來講,作為最高統治者,他在這方麵能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大體上就是決定戰略方向,然後派出將領撥給軍權,至於能否勝利,那是前線將帥的事情。
這段時間困擾林風的主要是兩個方麵的事情,一個是田賦入倉,一個是秋決。因為連年大戰的關係,為了支撐戰爭,林漢帝國政府對人民的盤剝非常殘酷,除了第一年免除了賦稅之外,之後的幾年之內,天賦和人頭稅一直很沉重,較之前朝毫不遜色,而除此之外,勞役負擔更是幾乎令人無法忍受,這一塊甚至還要分為軍方的任務和地方官府指派--所謂軍方任務,是指漢軍領地內的百姓,但凡十五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男丁,都有可能被征為民夫,參與軍隊的後勤輸送工作,而就算僥幸沒有被抽為民夫,平時也要參加地方民團組織,需要定時訓練、巡邏、修理官道、橋梁、驛站,同時還要負責城牆維護以及重要軍事據點的土木工程建設;而地方政府的指派也是明目繁多,除了地保、裏正的繁瑣事宜之外,還要大批水利工程建設需要他們無償服務,就平均來看,林漢帝國統治下的一個農民,除了繳納沉重的賦稅之外,一年之中,大概至少有兩個月的時間為政府無償勞動,方才能夠達到法律規定的勞役要求。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農民的反抗顯得相當激烈,幾乎可以用“此起彼伏”來形容,唯一讓林風稍稍寬心的是,這種反抗絕大多數規模不大,大多數都夠不上“揭竿而起”的標準,通常的表現形式是逃亡,而性格激烈一點的或許會揣把菜刀幹掉一、兩個民憤大的差役或者地主,總之聚集人數都沒有超過一百人以上,也沒有什麼“砸亂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想法,一般情況下往往還沒等地方政府反應過來,這些“暴民”就隱名匿性朝關外流動,企圖在遼東地區找到一塊安身立命的地方。
對於這種事情林風一直保持了相當的警惕,就他本人來說,對農民運動的威力當然非常清楚,正確的講應該是非常恐懼,其實這幾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也不是沒有下過功夫,不過遺憾的是大多都沒有什麼效果,因為在這個時代政府的財政收入百分之七十都是來自農民,就本質上講,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也非常簡單,減輕農民負擔就可以了,但這又意味著政府收入的減少,意味著林漢帝國軍事動員能力的衰退,但在這個戰爭頻繁的時代,做這種事情簡直跟自殺沒有任何區別。
帝國疆域內之所以沒有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是有幾個方麵的原因:一是林漢軍事集團擁有一支相當強大的軍隊,對社會各個階層造成了強大的威懾;二是政府對人民的控製相當有效,尤其是軍方負責的民團組織,層層負責,級級掌握,對大多數反叛都可以及時撲滅;第三個原因就是林漢帝國旁邊有個楊起隆做榜樣,在近百年間,從高迎詳到李自成張獻忠,農民和朝廷打仗打了幾十年,不論誰勝誰負,老百姓的境況倒也沒有什麼大的改變,絕大多數人都知道就算起義也不會有什麼效果,從楊起隆地盤裏逃出來的河南流民把這個真理傳遞到林漢帝國的各個領域,大多數人雖然不知道什麼大義,但還是知道在林風統治之下好歹還有塊地種,如果當真造反了恐怕連地都沒得種了,第四個原因就是漢軍政府在這幾年對八旗進行了大規模清洗和反攻倒算,之前直隸、遼東等地區因為“跑馬圈地”飽受淩辱的農民大大地出了一口惡氣,在土地革命中或多或少的得了一些好處,社會環境顯得相對公平,所以在麵對政府盤剝的時候,很多時候心理矛盾,感覺有些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