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一線的大規模戰事已經暫時停止,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前線就此風平浪靜,南周四川總督王屏藩並不是一個無能的人,恰恰相反,他具有很強的軍事能力,是吳三桂麾下大將中相當出色的一個,雖然就資曆以及戰功來講,他比之馬寶、夏國相、胡國柱等要差上一線,但這也僅僅隻是資曆而已,與他的本人的才幹關係不大。
昔年吳三桂啟稟雲南,打響反擊清廷的第一槍,雲南、四川、貴州、湖南、湖北等地吳氏舊部紛紛起兵,一時間中華震動、聲勢無兩,而那時清廷駐有重兵的重鎮除了湖廣一線之外,另外一個主力重兵集團就囤於川、陝、甘、涼,主力包括:張勇、王進寶統率的甘陝大營和莫洛、王輔臣統率的平涼大軍,為了擴大戰線,牽扯康熙的主力兵團,吳三桂利用與王輔臣往日的香火之情,派遣重要謀士汪士榮前往策反,隨著吳三桂主力兵團的節節勝利,策反工作終於成功,王輔臣再次背叛清廷,於平涼大營發動兵變,斬殺陝西總督、欽命監軍莫洛,陣前倒戈投靠吳三桂集團,將中國西北地區拉入戰爭的漩渦之中。
時值局勢突變之日,康熙政府立即作出反應,八百裏飛馬傳旨,令甘陝大營進攻王輔臣叛軍,於是兩軍纏戰,因為起兵倉促,兼之人心混亂,四川各地一片紊亂,王輔臣大軍於漢中與清軍連連交戰,而後方卻找不到民夫、催不到糧草,甚至連派遣聯絡的軍使都屢屢被人劫殺,軍勢日漸窘迫,迫於無奈之下,隻得向吳三桂主力求援。
應馬鷂子之請,吳三桂迅速任命王屏藩為主帥,派遣了一支兩萬餘人的精銳部隊,循長江經白帝城疾進,頃刻之間,連續擊破數萬清廷殘餘部隊,一月內平定川中,隨即馬不停蹄往援王輔臣部,兩月內連戰數場,終於挫敗了甘陝綠營的攻勢,穩定了四川局勢,而後待漢軍突襲北京,清軍一片混亂之際,王屏藩大膽策劃,於四川強征糧草丁壯就地補整,協同王輔臣部大軍反攻,奪回了漢中府,進一步威脅秦中地區。
就官位來看,王輔臣的官階要比王屏藩高上一截,但實際上卻是不受吳三桂信任的客軍,之前未曾投靠漢軍之時,他的日子極度窘迫,時刻仰人鼻息,周將王屏藩坐鎮四川,扼緊了馬鷂子所部的糧道咽喉,大軍的日常補給常常受到王屏藩的刁難克扣,數年下來,兩軍怨氣極重。故王輔臣之變,可也算得上是有因有果。
經過一月激戰,馬鷂子所部趁周軍防衛疏忽之際,突然派遣小股部隊奔襲各處棧道,隨後大軍掩進,連續攻占勉縣、陽平關、寧強、棋盤關等戰略要地,主力集結於川北廣元府,之後圍攻府城,經三日苦戰,在漢軍支援的大炮掩護下,終於攻克了廣元府城,打開了通往四川內地的通道,周軍大駭,殘餘部隊朝劍閣一線撤退,意圖據險扼守,衛護成都。
這時王輔臣所部雖然連戰連捷,並且得到張勇所部大漢步兵第八軍接應,但發動攻擊所需的一應糧秣軍械卻消耗殆盡,棧道崎嶇,補給艱難,而且數萬大軍消耗驚人,因此雖然兵力數倍於當前之敵,卻也隻能困坐廣元,等待後方的物資補充。
川北戰爭暫時落入低潮,除了小股斥候部隊的試探性交鋒之外,兩軍都未有大規模進軍動作,前線傳回來的最新消息,一迭聲都是“敵將增兵劍閣、固守城防”之類舊聞,少有新意。
大漢羽林中郎將瑞克?拉歇爾將軍於秋後率軍抵達西安,他是此次西進兵團的最高指揮官,林漢朝廷將三個主力軍劃歸到他的麾下,分別是王進寶的騎七軍、馬英的騎六軍和他的本部近衛第一軍,作戰兵員五萬餘人,連同七萬六千餘輔助民團、民夫,近有十五萬之眾,而林漢帝國對外宣稱的口號是“三十萬大軍”。
從表麵上看去,這支主力兵團的任務是支援川北戰事,彙合王輔臣兵團、張勇所部席卷四川,然而實際上卻不僅僅如此。
林漢帝國此次發動四川戰役,雖然達到了突然性的效果,而且戰果不菲,但於軍事布置上卻頗為被動,因為兵力投入的關係,原本坐鎮陝、甘的重兵集團經抽調之下,多數都已非常空虛,在防備西北準葛爾汗國的千多裏防線上,目前竟然隻有趙良棟的區區一個步兵軍,實在是令人放心不下,所以迫切需要從華北地區抽調重兵填補空白,震懾周邊不軌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