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1 / 3)

吉良上野介義央的正式官職是幕府高家,按照中國人的習慣,這個職位可以換算成“禮部侍郎”,是德川江戶政府的高級官員,是屬於日本國現階段核心領導圈的人物之一,按照林風的理解就大概差不多相當於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其實就他原來的位置來看,他的地位未必有如許之高,在和漢帝國建交之前,大多數幕府領導人都隻是把這個家夥當成一個花瓶,他所有的功能就是在和公家打交道的時候裝璜門麵,以免讓那些眼高於頂的天皇朝臣鄙視鄉下武士沒文化。

公允的講這種做法並無不妥,因為德川幕府差不多就真的是地地道道的軍人政權,在一個武力至上的氛圍裏文人很難混出個模樣,不過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當今時代大部分日本武士在征戰之餘都很講究個人文化修養,尤其是特別注重佛學、儒學、古漢語文學之類學科,這點從日本近代史上就可以看得出來,其中大多數“戰國名將”都並非單純的武夫,比較牛B的譬如武田、上杉、今川世家就不說了,就連風平最惡的織田居然也能寫詩,甚至還能邊寫詩邊跳舞,而以他們為代表的一大批軍官最差的也至少都能夠吟唱兩首漢詩,老實講就個人文化素質和綜合素養來看,不論是明帝國還是漢帝國的軍官都很難比得上。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吉良義央的人緣一直都還不錯,很多高官甚至德川將軍沒事的時候都喜歡和他混在一起,以示自己其實是個很有內涵的男人。

但是隨著國際形勢的巨大變化,吉良義央在幕府中的地位從附屬陪襯的花瓶地位逐漸開始了轉變,漢日建交之後,江戶幕府在一係列國際協作中獲得了巨大地收益,漢帝國對日本人民釋放的善意在通常的國際交往中是非常罕見的,罕見到了令人驚訝的程度,實際上在當今日本政府之中,很多人都有一種“嗟來之食”的感覺,認為漢帝國這麼無償的單方麵付出簡直是帶有某種陰謀的意味,但是想來想去,卻總猜不出這個陰謀到底陰在哪個地方。

當然排開這些少數的不和諧人士,大多數倒也沒有這麼敏感,要知道以目前漢帝國的實力,想要對日本不利的話實在是非常容易,舉個最簡單的陰謀的來講,他們隻要拋開德川政府,隨便找個有實力的大名扶植支持就行了,不需要太多的力量,隻要給予一定的資金、幫助裝備數千陸軍就足以讓日本列島重新回到戰國時代,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漢帝國一直都是以“維持日本國的和平穩定為既定戰略任務,堅決打擊薩摩、長州等一小撮分裂份子”為基本政策,在這幾年的合作之中,林漢帝國不遺餘地的幫助幕府清剿海外叛賊,源源不斷的輸入各種火槍、大炮,幫助江戶幕府整訓軍隊,使得日本國內的政局日趨穩定。

可以想象,在這種情況下江戶政府對漢帝國的感激之情,實際上就在很早的時候,現任德川將軍就正式接受了林漢帝國皇帝的冊封,現在幕府將軍的正式頭銜除了“征夷大將軍”之外,還有林風親自簽發的大漢帝國“護國公”爵位,兩國的政治關係被正式確定為藩屬,現在日本國內官方的輿論就是:其實漢帝國皇帝和天皇陛下一樣,也是太陽神後裔,隻是有大小之分,其中漢帝國的皇帝是哥哥,天皇陛下是弟弟,一個守護唐土,另外一個庇佑大和,在這個腔調之下很多稀奇古怪的言論應運而生,包括徐福、桃次郎等古代知名人物的血統都經過了推敲考究,結果最終都指向了中國大陸,所以在這樣的主旋律之下,日本國“脫海入唐”的呼聲日益升高,不論是公家還是武家,大家翻了翻曆史書,感覺孤立主義實在是要不得,大和民族要生存、要發展,那就得緊跟潮流與時俱進,不然必定是陷入大名內戰的循環之中,隻有跟著一個這樣的老大才可能擺脫這種地獄般的曆史循環。

隨同吉良義央一同覲見皇帝的還有日本國駐漢國大使以及幾個日本籍帝國官員——這是另外一件非常之有趣的事情,自中日正式接洽之後,出於對外界的渴望,日本國內的精英階層掀起了一陣西渡的潮流,一大批和尚和貴族知識分子搭乘商船來到中國展開探索之旅,其中很大一批人參與了帝國的科舉考試,而且憑借自身優秀的漢學功底成功入圍,帝國吏部在這方麵一向非常開放,本著“盡選天下之才”的理念,很多日本學子順利的通過了候補遴選,正式擔任官職,現在升遷得最快的兩個居然已經做到了正五品高官,其中一個在禮部擔任學官,執掌陝西省、山西省兩省的官學考試;另外一個擔任登州市舶司副使,大概相當於山東海關副關長;雖然還算不上位高權重,但也是算是重視重用了。

在正式的場合下,林風和吉良義央沒什麼說話的餘地,因為接見的禮儀都老早就規定好了,匆匆在朝堂走了一個過場之後,林風在禦書房單獨接見了這位日本友人。

和那些發型怪模怪樣的日本武士大不一樣,吉良義央的打扮差不多比漢人還要漢人,發髻正正規規,帽子整整齊齊,一身和服看上去和漢帝國官服沒什麼區別,如果不仔細看,任誰也看不出這個家夥其實是個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