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星舟李曉
(浙江工業大學藥學院教科學院杭州310014)
摘要認知教育(cognitive education)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教育模式,它是一種通過改變人已有的不健康的認知結構及其信息加工模式預防或者治療、矯正不健康的認知行為,促進大學生健全人格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核心在於幫助大學生學會建構健康的認知模式,關鍵在於培養大學生的元認知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認知教育本質特征
為了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背後到底有什麼認知作為支持,必須將“認知教育”(cognitive education)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認知心理學為“認知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可以說從認知心理學的視野中去“窺探”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認知教育。認知教育(cognitive education)通過改變人已有的不健康的認知結構及其信息加工模式預防或者治療、矯正不健康的認知行為,促進大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其核心在於幫助大學生學會建構健康的認知模式和培養元認知能力。
1.認知心理學視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紀60年代在西方興起的一個心理學的新流派,並已經成為當前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向。從廣義上說,心理學中凡是研究人的認識過程的學派都可稱為認知心理學派。但目前在西方,大多數指狹義的認知心理學——用信息加工的觀點研究的認知過程的科學,因而也叫認知加工心理學。確切地說,它研究人接受、編碼、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識的過程,即感知覺、記憶、表象、思維、語言等,它強調人已有的認知結構對當前認知活動的決定作用。
人格的認知理論認為人格的差異是由人的信息加工方式差異造成的,也就是說人們的思維方式決定著人的人格。該理論認為,處在同樣的情景中,不同的人建構世界的方式不同。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或認知模式決定著我們個人內在動力組織以及其相應的行為模式,也就是說個人在各種情境中所表現出來的一貫的行為方式,個人適應環境的習慣係統,個人生活風格、個人生活方式等等受到我們認知模式的影響,以及我們穩定的態度、信念和價值觀這些內在的動力係統也受到我們思維方式的影響。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認為從認知心理學的視角出發,任何心理問題與心理障礙都有其認識根源,不健康的心理常常來源於不健康的認知,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我們必須了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背後到底有什麼認知作為支持,所以將“認知教育”(cognitive education)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顯得非常重要,而且認知心理學為“認知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可以說從認知心理學的視野中去“窺探”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認知教育。
2.認知教育的界定
2.1認知與認知教育
所謂認知,就是指人的認識過程,指人們在對外界事物進行信息加工並構成想法和觀點的過程。認知理論認為:認知是刺激和反應的終結,外界刺激正是通過認知這一中介發生作用,而使人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心理行為。麵臨同樣的問題,不同認知結構的人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所以,認知方式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人的心理健康。
所謂的認知教育(cognitive education)基於這樣一種假設:一個人的思想和信念是引起心理問題的根源,人的大部分情緒困擾和心理問題都來源於認知的不科學和不合理。正是基於這樣的假設,我們認為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礙,甚至是心理疾病的原因主要是認知方麵的。所以,認知教育(cognitive education)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教育模式,它通過改變人已有的不健康的認知結構及其信息加工模式預防或者治療、矯正不健康的認知行為,促進大學生健全人格發展的一種心理健康教育,其核心在於幫助大學生學會建構健康的認知模式。
2.2認知教育的本質與特征
認識教育(cognitive education)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基於心理健康的認知理論的假設,即:一個人的思想與信念是引起心理問題的根源。知、情、意、行,知是第一位的,沒有科學的、健康的、良好的認知,就不可能有豐富的情感,不可能產生馬斯洛所描述的攀登人生最高境界時不斷出現“高峰體驗”的美好體驗,也不可能培養良好的意誌品質。認知教育如此重要,那麼它與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有何不同?就其本質而言,認知教育就是一種教會學生如何建構健康認知模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