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以和諧校園視角探索高校學生黨建現代化新道路(1 / 3)

李鴿翎趙彬

(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杭州310024)

摘要構建和諧校園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為構建和諧校園提供必要的組織保證。本文從和諧校園視角入手,結合後現代主義與政黨現代化理論基礎,探索實現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現代化的新道路。

關鍵詞和諧校園高校學生黨建後現代主義現代化

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命題的提出,為我黨執政理念指明了具有戰略意義的發展方向,也為高校構建和諧校園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強我黨的執政能力,正本清源是基礎,隻有建設一支堅定、優秀、年輕的馬克思主義幹部隊伍,才能使我黨能更好地應對國內外壓力,化解危機,振興中華。高校學生黨建肩負著我黨培養、輸送優秀人才的重任,也為建設和諧校園提供有力的組織保證,必須正視當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中存在的不和諧因素,努力探索高校學生黨建現代化新道路。

1.和諧校園與高校黨建的辨證關係

“和諧”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強調“求同存異,協調發展”。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裏,將社會的發展與人的終極的“全麵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和諧”成為科學發展觀的題中之義。構建和諧校園的目的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環境的和諧、人的和諧以及人與環境的和諧(這裏的環境主要指軟環境,尤其是人際關係)。和諧校園應當是一個有序、有活力、有發展的校園,人在這樣的環境中實現個體和諧進步。人的和諧是環境和諧的基礎,環境和諧是人的和諧的保證。

由於我國是在我黨領導下的民主國家,和諧校園理所應當要堅持黨的領導,實現民主法治,百花齊放。黨建帶團建,隻有廣泛發揮組織優勢,才能優化資源配置,為校園實現有序、法治、高效運作提供保障,才能為廣大師生解放思想、安心向學、創造思想價值提供發展環境,才能為實現個體的精神歸屬和全麵發展提供穩定的政治依靠。個體的發展工作反過來堅定組織方向,使我黨能及時掌握人才心理,培養優秀黨務工作者,促進組織活力和發展。

大學生作為高校最活躍、最廣泛的群體,是構建和諧校園的中堅力量,也是高校黨建工作的主體之一。加強高校學生黨建,關鍵在於研究、思考“人”的因素,在思想上堅持馬克思主義一元化導向,在方法上健全利益表達機製、改進方式方法,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實施“和諧教育”,從而推動高校學生黨建現代化。

2.和諧校園視角下高校學生黨建現代化的理論基礎與現實意義

“和諧”的核心是關注人的需求,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高校學生黨建現代化的理論基礎是後現代主義理論與政黨現代化理論。前者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結合當代青年思想特點,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改進方式方法提出新的要求;後者從政治學角度出發,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內容與創新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2.1後現代主義影響當代青年的思想政治觀

關於後現代主義的討論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升溫,但是理論界仍然無法很準確地為其下一個最準確的定義。但是,人們基本認可這樣的觀點,即後現代主義不僅是一種社會文化思潮,更是一種新的世界觀、新的方法論。後現代主義堅持一種“流浪者的思維”,一種專事否定性的態度。它主張反傳統、反本質、非主流、非理性、多元化,這與現代主義所追求的秩序、係統與絕對真理等理念產生了猛烈的碰撞。

後現代主義者對政治理想保持既“狠”又“愛”的狀態。正是因為他們對多元化思潮的認可,試圖顛覆權威,並從政治上揭露了理性至尊的壓迫性,認為共同理想本身就有一種強迫接受的性質,於是產生質疑“共產主義”信仰的現象,甚至波及青年學生黨員的身上。筆者曾經在2006年麵向之江學院9個分院(係)學生黨員隨機發放關於學生黨員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問卷,問卷結果顯示63.8%的學生黨員入黨是為了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社會作用並早日成才,而不是為了“為人民服務”或實現“共產主義”。今天的青年一代,號稱是“互聯網一代”、“即時通一代”,他們早已不滿足老師課堂上“填鴨式”的灌輸,反而可以通過互聯網吸收各種觀點進行對比消化,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關於“社會主義救中國”的命題已經成為初中政治課第五冊教案的教學難點。另一方麵,當代青年熱愛祖國,關心國家發展前途和命運,又帶有傳統的“入世”思想,學校各級學生組織大有“有所作為”的學生幹部;而逐年壯大的公務員考試大隊除了在某種程度上是個人為實現生活目標或人雲亦雲的寫照,同時還帶有政治抱負色彩。無論是大學BBS,還是博客聯盟地帶,學生對時政發表看法與意見的熱浪非常高漲。以上兩點需要我們在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必須從分析群體心理出發,不回避終極疑問,不照本宣科,不把理想信念與個人抱負嚴格區分開來,而是要在理解社會悲憫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大討論中尋找精神歸宿,堅定馬克思主義。而學生黨員的再教育應該與其自主學習結合,努力從平民意識向精英意識轉變,同時用兼容並包的道德胸懷發展科學社會主義。因此,高校黨建應該與網絡相結合,應該與時政相結合,理論教育要生動化,體現時代特征。近年來,高校學生黨員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但考查方式中尤其是對最關鍵的思想考查幾乎形同虛設,在沒有解決內心最大疑惑的時候形式入黨,無疑扼殺了真正的赤誠之心,並為我黨的隊伍發展蒙上灰色的麵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