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努力提高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中國共產黨在十七大中提出要把科學發展觀作為今後的發展戰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首先要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大學作為人才、知識和文化聚集的高地,擔負著重要的曆史使命。科學文化素質,是人在處理與自然和社會的關係中應該具備的知識、精神要素(價值觀念)和實踐能力,它與思想道德素質、健康素質一起,構成民族的整體素質,它應當包括受教育程度、科學精神、科學水平、精神狀態、文化修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等多方麵的因素。在衡量個人綜合素質的諸多因素中,科學文化素質是基石,是個人服務社會、創造價值的本領。科學文化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國民素質又是衡量一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正確把握科學文化素質的內涵,充分認識科學文化素質發展的曆史意義,科學地發展科學文化素質,不僅是個體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全麵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培養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大學作為現代科學知識的集中地,民族創新精神的養成有賴於大學的拉動。從大學中流溢出的科學文化精神,從大學中走出的富有創造能力的人群,其自身所帶有創新的活力,播散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創新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揮各方麵的創新活力,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大學教育不但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獲取科學文化知識和培養能力是人才成長的兩個基本方麵,它們的關係是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廣博的知識積累,是培養和發揮能力的基礎,而良好的能力又可以促進知識的掌握。人才的根本標誌不在於積累了多少知識,而是看其是否具有利用知識進行創造的能力。創造能力體現了識、才、學等智能結構中諸要素的綜合運用,大學生要想學有所成,將來在工作中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有所貢獻,就必須注意各種能力的培養。如科學研究能力、發明創造能力、捕捉信息的能力、組織管理的能力、社會活動的能力、儀器設備的操作能力、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等等。在當今世界激烈競爭中,最根本的是高科技競爭,而高科技的競爭則主要表現在人才的培養和能力的發揮上。大學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培養有知識、有能力的高科技人才的重要環節。這就要求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必須在全麵掌握專業知識和其他有關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專業技能的培養和智力的開發,在學習書本知識的過程中重視教學實踐環節的鍛煉和學習。要認真搞好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積極參加社會調查和生產實踐活動,努力運用現代化科學知識和科學手段研究並解決社會發展和生產實踐中的各種實際問題。
大學生要培養好的科學文化素質,要注意提高幾方麵的能力,主要包括自學能力,操作能力,研究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能力,社交能力,查閱資料、選擇參考書的能力,創造能力等等。正如愛因斯坦所說:“高等教育必須重視培養學生具備會思考,探索問題的本領。人們解決世上的所有問題是用大腦的思維能力和智慧,而不是搬書本。”教育是能夠開闊一個人的視野和心靈的,教育的目的並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和知道,它應該引導學生去思考和省悟。
3.努力提高大學生的健康素質
德、智、體全麵發展是我國教育方針對學生提出的基本要求。“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是句老話,但除了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也是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的一個方麵。衛生部有關負責人指出,人的健康不光指身體強健,生理、心理健康也是一個人健康素質的重要方麵。特別在當前改革開放的變革時代,麵對以獨生子女為主的這一代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