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洛拉石窟群
埃洛拉石窟群建於公元4世紀中葉至11世紀,共34座石窟,坐東麵西,自南至北綿亙1500米,散落在薩雅迪利山的斜坡之上,是古印度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藝術的傑作。
在全部34座石窟中,最南端的第1窟到第12窟為佛教窟,裏麵有寺院、佛像、講經堂等,主要的雕像是釋迦牟尼像。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第10窟,外觀近似僧院窟,兩壁雕出的石柱高約4米,柱頂橫梁上刻有合十作施禮狀和持花信女的雕像。窟內的舍利塔高約8米,直徑約4米,四周遍雕麵相莊重、腳踏蓮花的佛像。正麵約5米高的佛龕內有3米多高的佛陀坐像,兩旁為持蓮花菩薩和密跡金剛菩薩侍奉。
居中的第13窟至第29窟為印度教窟,其中主要的開鑿於公元7世紀至9世紀。印度教中有許許多多的神,這裏的神像也就五花八門,但最多的要數大神濕婆和毗濕奴的神像。第16號窟可以說是整個埃洛拉石窟中最為著名的一座,人稱“蓋拉什廟”,這座雄偉奇妙的建築始建於8世紀,它不是鑿成的洞窟,而是把一座山鑿成了一座廟宇,沒有加其他任何建築材料,前後耗時一百多年,規模之宏大、建築之精美居埃洛拉群窟之首。蓋拉什廟分為三部分,大門、難提殿和主殿,其間又有天橋連接。大門入口兩側有巨大石像雄視四方,入門之後,便是難提殿。難提殿並不大,有8平方米大小,共分兩層,殿前是雄健的神牛石雕難提,這是濕婆神的胯下坐騎,兩側有方形旗杆迎風而立。難提殿之後便是主殿,主殿長50米、寬33米、高30米,氣勢恢弘,壯麗不凡。蓋拉什廟不但以雄偉著稱,而且整體勻稱的恰到好處。特別是那些呼之欲出的浮雕簡直讓人不敢相信這是一千多年以前的傑作。
位於北端的第30窟至34窟為耆那教窟,開鑿於公元8世紀至10世紀。
三種宗教在這裏異彩同放,埃洛拉石窟一直是香火不斷的聖地,盡管它的曆史沒有阿旃陀石窟那麼悠久,但其壁畫和雕刻同樣價值奇高,是印度古代藝術的又一寶庫。
阿格拉古堡
阿克巴(1556~1605年在位),莫臥兒王朝的第三世皇帝。1556年,他以阿格拉亞穆納河西岩山的城堡為國都。阿克巴大帝在位時,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興建阿格拉古堡。從1556年,費了近8年的時光,終於在1573年建成了這座古堡。因城牆和城門都用紅色砂石砌成,所以名叫“紅堡”。整個古堡大約有500座建築,融合了傳統的印度建築風格和外來的伊斯蘭建築風格,莊嚴而華麗。
整座古堡呈現出不規則的八角形,南北長約915米,東西寬約548米,牆高約33.5米。城牆周長約2500米,有兩座大城門,三座小城門。西邊正門是壯麗的德裏門,有拱門、護門樓、涼亭和塔柱,西門與集市相通。南門稱阿馬爾.辛格門,較德裏門小,通往宮廷。三座小門分別是克什米爾門、喀布爾門和阿茲末門。
古堡內的所有宮殿,全都用大理石和其他名貴石塊砌成。殿中柱間壁上雕刻人物、花鳥,用大理石鏤空的窗樓上,鑲嵌著五顏六色的寶石,耀眼奪目。其中最為華麗的是樞密宮,白色大理石的宮牆光彩照人,鍍金的宮頂熠熠生輝,鑲嵌寶石的柱子燦爛奪目。樞密宮是皇帝和大臣們議事的地方,全都用大理石砌成,三麵是由正方形柱組成的拱門,另一麵是繡雕方形窗戶,雕刻的畫麵是典型的伊斯蘭式建築圖案。
古堡分設內宮和外宮兩部分。內宮是娛樂宮,主要是帝王、王妃和公主休息、遊玩和娛樂的場所,外宮的主要建築物為覲見宮,是莫臥兒皇帝接待達官貴人、王公大臣和外國使節的地方。殿內牆正中間有一壁龕,它的前麵是國王的大理石寶座,高3米,上麵雕刻著花鳥、樹木等浮雕。
宮廷中最富有特色的建築是阿克巴大帝興建的賈汗季宮殿,宮殿的正麵左右對稱,上部兩端聳立著小塔,亦砂岩牆麵用白色大理石砌成,中庭四周是印度古典式的矩形房屋。南北兩座大廳由木質結構柱梁構成,托架上雕刻著美倫美奐的圖案,木簷上麵還有石板房簷。整個建築的風格包含了伊斯蘭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建築的特色,完全體現了阿克巴容忍異教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