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之門,天賜巫溪。“一河秀水,滿目青山;處處皆畫,處處是詩”,神秘、古老、靈秀、淳樸,雖被重重的大山鎖住,但撥去重重的迷霧,揭開層層的麵紗,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這裏曾神秘崛起又神秘消失了的“東方伊甸園”——巫臷國神秘迷人;這裏挺立著“重慶脊梁”——最高峰陰條嶺,奇雄偉岸;這裏沉睡著“南國明珠”——南方最大的草場紅池壩,寬廣多姿;堪稱“大三峽之峰”的大官山,沉靜深邃;堪稱“鹽文明鼻祖”的古寧廠舊址,如一幅攝人心魂的圖畫,滄桑絕美;大寧河從遠古走來,向大河奔去;巫文化撲朔迷離,是不可多得的稀有文化曆史遺產。棧道群、懸棺群無疑是輝煌曆史遺留下來的鮮活符號,所有這些,無時不刻提醒我們,“一定要為子孫後代保留好這筆豐富的文化遺產”。

薄熙來書記寄語巫溪“大有發展前景”。“打造全國人文生態旅遊勝地”,是市委市政府賦予巫溪光榮的職責。“巫溪旅遊的根在逍遙,魂在巫文化。”

“大興逍遙之遊”,旅遊承載著巫溪崛起的希望;“開啟秦楚之門”,巫溪在重慶的區域優勢正在凸顯,巫溪,一定能衝出峽穀湧向大河,突出重圍勇闖天下,譜寫出華麗的篇章。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大眾的、世界的。”我們跳出巫溪看巫溪,盤點大自然和祖先的厚愛和恩賜,收集整理了巫溪的神話傳說;我們重走先烈革命之路,把他們的英雄壯舉重新展示在人們眼前;我們感動於一個個默默無聞的好人,是他們把巫溪的四季都襯托得如此美麗和溫馨;我們尊重勞動群眾的首創精神,縣委書記鄭向東還以《把農民組織起來》調研課題,詮釋了巫溪領導集體對巫溪人民的深厚感情。本書中“智慧巫溪”一節,雖然是一粒露珠,卻能折射出巫溪人民源遠流長的特色文化與民間智慧。

《天賜巫溪之三》從醞釀到麵世,經曆了兩年多的時間,雖然進入編委會名單的不足50人,其實這本書是質樸、善良、勤勞的巫溪人民及先輩們的集體心血結晶而成。除了要感謝巫溪縣“四大家”領導的關心鼓勵外,還要特別感謝巫溪縣旅遊管委會、巫溪縣林業局、巫溪縣黨史研究室的領導和部分同誌,以及湯平、餘學舉、李吟、餘永勝、王正貴、李召明、牟維平、李劍東、劉揚、趙四方、彭子柱、王友培、盧光孚、向雲鶴等文字作者和唐文龍、吳忠麟、胡全先、杜發友等攝影愛好者。

願心係天賜之巫溪,開啟秦楚之大門!

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