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公元前381年)是戰國初期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衛國左氏(邑名,今山東定陶西)人,曾以孔子的弟子曾子和子夏為師,好研習兵法。初為魯將,因遭人誹謗,為魯君所疑,投奔魏文侯。魏大臣李克向魏文侯推薦吳起用兵之才,遂被任命為將。吳起善於撫恤士卒,很受士卒擁戴,且行事清廉公正,被魏文侯委以重任,統兵駐守西河(今陝西、山西間的黃河),以拒秦、韓。吳起在魏,與諸侯數十戰,向四麵開拓大片土地。後因魏相離間,為魏武侯所疑,遂奔楚。楚悼王早就聽說吳起賢能,用為令尹,主持變法,以求富國強兵。楚國很快強盛起來,向南平定百越,向北並陳、蔡,擊退韓、趙、魏之軍,向西攻擊秦國。楚悼王死後,楚的宗室大臣因吳起的變法嚴重損害了他們的利益,便趁機起兵殺害了吳起。

吳起生活在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各大國都在尋找富國強兵的途徑。吳起厲行變法,站在時代的前列,順應了曆史的潮流。他之後,各大國相機而行,普遍變法圖強。

吳起的軍事思想集中體現於《吳子》一書。該書是中國古代著名兵書,《武經七書》之一……在戰國末年已流傳。《漢書·藝文誌》稱“吳起48篇”,《隋書·經籍誌》載為1卷。今有《續古逸叢書》影宋本及明、清刊本,存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和勵士6篇。《吳子》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的有關思想,在曆史上曾與《孫子》齊名,並稱“孫吳兵法”。北宋頒行《武經七書》,《吳子》名列《孫子》之後。清代以來,曾有人疑《吳子》為偽作,今學者一般認為不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