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認為,天地是由陰陽二化合而成,世間萬物是由天地交合衍化而生,所以陰陽二是萬物的本質,萬物的內部皆有陰陽即萬物內質一體。由於事物內部的陰陽始終偏勝一方(貞夫一),決定了萬物內部的陰陽始終不平衡,致使事物內部的陰陽二炁始終在流動之中(即能量始終在運動),由陰陽二炁的流動構成了事物生生不息的運動。由陰陽二炁能量流動所構成的力,形成了事物運動的內動力。由陰陽二炁的互動法則構成了事物內部陰陽二炁(即能量流)運動的變化法則,即萬物的運動變化皆遵從於陰消陽長、陽消陰長、陽中負陰、陰中抱陽、陰極陽生、陽極陰生的變化法則。古人還認為,事物運動過程中與外界它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的各因素之間,必然存在著相互影響與相互作用關係。概括其各種影響作用關係的總和為“生我”(正生逆生)、“克我”(正克逆克)、“我生”(正生逆生)、“我克”(正克逆克)、“與我同類”(陰陽相同或不同)等十種相互作用關係。任何事物的運動變化都遵循著陰陽互變的內動法則與五行關係的相互影響作用法則,這就是古人認識的萬物運動所遵循的一般法則。所以說,萬物運動法則一體。
(四)易占預測的思想基礎
歸納上述可知,古人用《易經》對萬物進行預測的主要思想基礎有三:一是“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即《易經》六十四卦描述了天地交合衍生萬物與天地複合運動和陰陽運變的基本法則,所以能概括天地間萬事萬物衍生與運變的過程和節律;二是世間萬事萬物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而且都遵循陰陽互動的內變法則與五行關係的相互影響作用法則,《易經》所表述的基本內容正是萬事萬物運動所遵循的陰陽互動運變法則與相互影響作用的一般法則,因此可以運用《易經》中所闡述的事物變化的一般法則來推斷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與結果;三是動態運行著的整體宇宙氣場,通過氣、炁、把天地間萬事萬物的信息融彙在了一起,構成了巨大的宇宙信息網,所以可以根據一定的已知信息,按照天地人連接的方式去推測萬事萬物的未知信息。
綜上所述,《易經》六十四卦實際上是古人模擬出的天地人及宇宙萬象運動變化的相似法則模型。運用此模型進行預測,與現代數學模型預測在性質上是一致的,而且六十四卦模型中本身就隱含著正態分布理論與大數定理的運用。因此,不應將《易經》六十四卦僅看作是古人的占筮法,它內含著現代科學意義上的預測性質,確屬於預測學中的古典方法技術之一,理應予以“正名”。
八、中國古代的著名預言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中國大陸到處都流傳著一個歐洲古人留下的預言,即《諾查丹瑪斯大預言》。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悠久預測曆史與眾多預測技術和眾多預言流傳的文明古國來說,由於對傳統文化的割裂,把曆史預測與曆史預言簡單歸結為迷信,並盲目地用無知去否定未知,以至喪失了對傳統文化精神的自信,使我們以五千年文化文明著稱的泱泱大國的眾多國人迷戀於一個歐洲古人的假說,不知國人作何感想。事實上,我國從西周開始,曆代的賢人能士均有著名的預言留傳後世,而且大多數是以《易經》六十四卦所表述的周期運轉節律作為預言依據的。著名的有西周呂望的《乾坤萬年歌》,蜀漢諸葛亮的《馬前課》,唐代袁天罡、李淳風的《推背圖》、《藏頭詩》,宋代邵雍的《皇極經世》、《梅花詩十章》,明代劉伯溫的《燒餅歌》,鐵冠道人的《透天玄機》,黃葉禪師的《禪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