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在青天,水在瓶。
《洗心禪》裏有這麼一個典故。
李翱是唐代思想家、文學家,哲學上受佛教影響頗深,他認為人性天生為善,非常向往藥山禪師的德行,他在擔任朗州太守時曾多次邀請藥山禪師下山參禪論道,均被拒絕,所以李翱隻得親自登門造訪。那天藥山禪師正在山邊樹下看經,雖然是太守親自來拜訪自己,但他毫無起迎之意,對李翱不理不睬。
見此情景,李翱憤然道:“見麵不如聞名!”便拂袖而出。這時,藥山禪師冷冷地說道:“太守怎麼能貴耳賤目呢!”一句話使得李翱為之所動,遂轉身禮拜,一番攀談後請教“什麼是道”,藥山禪師伸出手指,指上指下,然後問:“懂嗎?”李翱道:“不懂。”藥山禪師解釋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雲在青天,水在瓶”,藥山禪師短短的七個字蘊含著兩層意思:一是說,雲在天空,水在瓶中,這是事物的本來麵貌,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隻要領會事物的本質、悟見自己的本來麵目,也就明白什麼是道了;二是說,瓶中之水好比人心,如果你能夠保持清淨不染,心就像水一樣清澈,不論裝在什麼瓶中,都能隨方就圓,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能剛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雲一樣,自由自在。
其實,“雲在青,天水在瓶”不能僅僅成為禪師們啟發信徒的一句詩偈,它還應該成為我們為人處世的一種智慧。這是一種淡泊而高遠的境界,源於對現實的清醒認識,追求的是沉靜和安然,是洞悉人世之後的明智與平和,即保持一種寵辱不驚、物我兩忘的平常心,這也是我們現實社會人最難得的精神狀態。
擁有一顆平常心,對待周圍的環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待周圍的人事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內心也就獲得了平靜。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清光緒年間生於富貴之家,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是名揚四海的風流才子,他集詩詞家、書畫家、篆刻家、音樂家、戲劇家、文學家等於一身,在多個領域中開創了中華燦爛文化之先河,用他的弟子、著名漫畫家豐子愷的話說:“文藝的園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但正當盛名如日中天,正享榮華之時,李叔同卻拋卻了一切世俗享受,到虎跑寺削發為僧了,自取法號弘一。出家24年,他的被子、衣物等,一直是出家前置辦的,補了又補,一把洋傘則用了30多年。所居房內異常樸素,除了一桌、一櫥、一床,別無他物;他持齋甚嚴,每日早午兩餐,過午不食,飯菜極其簡單。弘一法師還視錢財如糞土,對於錢財隨到隨舍,不積私財。除了幾位故舊弟子外,他極少接受其他信徒的供養。據說曾經有一次,有人贈給他一副美國出品的白金水晶眼鏡。他馬上將其拍賣,賣得500元,把錢送給泉州開元寺購買齋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