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城下(1 / 2)

臨安城的街市,繁華一如往昔。

熙來攘往的行人,鱗次櫛比的店鋪,一切如此安逸富足,令人不覺間生起千裏之外那場事關國運的戰爭,近月以來關於加征稅賦的爭吵,都遙遠得如同發生在另外一個世界一般。

包大仁仰起頭,長長地籲了一口氣。

加征稅賦的工作,算來也已推行大半個月了,但卻還有近半的商鋪,找來種種理由,至今未曾繳納一分半文。

女真人大軍的突然撤走,更是讓自己這原本剛剛要走上一點軌道的加征捐賦,變得更加地舉步為艱。

自己提出的加征這兩項捐賦的方案,雖然著眼的是希望創造出一個天下大治的升平盛世,但不管怎麼說,卻終究是以借此采辦軍需,以應對十萬火急的軍情為由,才能獲得嶽飛的全力支持,加以推行。

而今女真人大軍舍虹縣關而去,無疑讓自己的這兩項計劃在所有人的眼中幾乎完全失去了繼續存在的必要。

更何況,在臨安人的嘴裏,前線的任何消息都會傳播得很快,而且無一例外的,流傳最盛的,總是最誇張的那個版本。

連自己都是今晨剛剛從嶽飛口中得知的消息,但隻是今晨至今,卻至少已經有數十名各色人等對他質問,虹縣關韓大帥已經盡滅金人百萬大軍,為什麼還要打著軍需的名義四處斂財?!

甚至連幾名原本一直有些同情他的官員,此時都自通過各種方式暗示他,事異時移,可以休矣!

如果真的是就此放棄,便可一了百了,化解眼前的困局,說不定他還真的會選擇撒手不管,畢竟這短短半個來月,他卻已是身心俱疲。

隻可惜,他心裏卻又偏偏明白,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開弓沒有回頭箭。

首先關於加征這兩項捐賦的一係列方案原本甚為完備,最底層的百姓無疑將是最大的得利者,此時隻是剛剛開始,各般方案未及施行,百姓尚未能親獲其利,是以才會如此罵聲一片,包大仁有絕對的信心,若是能按自己前麵所擬的諸般方略一體實施,至多半年之內,老百姓廣受其澤,自然也便會明白自己推行這兩項捐賦的苦心孤詣。而若在現在這個幾乎所有人一麵倒斥責這兩項捐賦的時候腰斬計劃,無疑今後在所有人的眼中,這兩項捐賦會被目為自一開始便是不應該出現的東西,以後若再有類似的舉措想讓百姓大眾接受,隻怕要比現在更多費上十倍的力氣。

其次,儒生多言道德文章,恥以計劃實際利益,不支持這等變革,本在自己意料之中。但自己沒想到的是,此次由於自己加征捐賦的計劃,是在嶽飛大力支持下才得以通過,是以在秦檜的有意無意的架橋撥火間,這項原本隻是簡簡單單與國計民生相關的計劃,卻儼然已成了自宋室南渡以來,地位日隆的武將係統與自恃正統的文官係統間日益緊張關係的一個集中爆發點。

於是現下這兩項捐賦的成敗,其實意義已然完全超越了這兩項捐賦本身,而成為文官體係與武官體係間的一次對決。

雖然嶽飛一心以國事為重,本身並不曾存有這樣的念頭,但應其命而參與進這兩項捐賦的各級軍官,卻是早已對文官係統積怨甚深,在流言斐語紛傳不息的情況下,他們有意無意間,也已然把簡單的這兩項加征捐賦的計劃,理解為武將係統向文官係統發起的一次進攻的信號。

是以真的在這個時候停征捐賦,莫要說自己,哪怕是嶽飛親自下令,隻怕那些軍官們,也不會答應。

更何況,那些軍人多半早已在鐵與血之中煆就了直來直去、寧折不彎的剛硬性子,現下嶽飛下令他們對來自文官體係間的挑釁,勿必打不還口、罵不還手,他們雖然仍自凜遵無違,但卻已有幾個嶽飛以前的老部下,曾跑去當麵質問嶽飛,問他是不是在一次險死還生之後,膽子變小了,怎麼會這樣事事退讓,委曲求全。

此時包大仁才明白了嶽飛在決定施行這兩項捐賦前的慎重與猶豫。

此時不管嶽飛願不願意,不管他與秦檜間的矛盾本質為何,在眾人的眼中,嶽飛與秦檜勢力間的消長,儼然已然成了武將係統與文官係統間勢力消長的一個風向標。

以嶽飛在軍中獨一無二的威望,以及現下所處的臨安留守的位置,如果他選擇了在這個時點上停征這兩項捐賦,勢必被當成代表了武將係統的一大挫敗,而嶽飛也勢必在軍中聲望大損,而秦檜則借勢風頭更甚,如此一來,皇帝官家所布下的以嶽飛牽製秦檜的局,恐怕未必便能如原來般穩妥,如此下來,隻怕甚至會關乎整個大宋的國運。

牽一發而動全身。

是以現下征收這兩項捐賦的工作,幾乎已不是任何人有能力可以說停就能停得了的了。

包大仁轉過了一條街角,太陽漸漸高了,晨霧卻尤未散盡,眼前的一切,依稀仍有幾分影影綽綽的感覺。

包大仁恍惚間生出了對於這個時代的未來,自己再看不明白一星半點的感覺。

自那位幾乎變了個人的皇帝官家單人匹馬救回嶽飛、朝堂之上驅逐金使開始,這段曆史似乎就走上了一段自己幾乎完全陌生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