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大理(2 / 3)

不過這位日新帝倒也還真是沒有什麼好監察的,董德鈺也算曆經三代帝王,前兩位起碼對於高氏當政雖然不敢有什麼動作,常自抑鬱,嘖有煩言,倒也是有的,但這位日新帝自從登基以來,好像倒很是享受這樣的狀態。

早在剛剛登基的時候,這位日新帝就急著把朝政完全交給善闡侯打理,自己天天不務正業,跟著他的親信家臣還有後宮妃嬪不知道在搞些什麼花樣,隻求自得其樂,甚至除了上朝之外,連皇帝應該的自稱“朕”字都從來不提,可以說是望之不似人君。

董德鈺盯了他這麼多年,這位日新帝段譽所做出來的最出格的事情,也就是想著偷偷跑到什麼地方去轉幾圈罷了,久而久之,不管高升泰還是董德鈺,也早就有點放鬆了對於段譽的注意了,甚至對於他有時候出去轉轉的嗜好,偶爾也會成全那麼幾次。

不過這一次這位日新帝的想法未免也太異想天開了一點,居然是想著要到宋國的江南,董德鈺這個口可不敢開,畢竟怎麼說段譽也是名義上的一國之君,而且難得地對於高氏一門的專權絲毫不以留意,與高升泰君臣之間,也算得上是一種比較另類的相得,要是真的這位日新帝出了什麼意外,善闡侯歸國之後,恐怕馬上會扒了他的皮。

“哦?”段譽忽爾麵容微肅,看向董德鈺,臉上浮起一絲似笑非笑的神色:“如果朕,這一次非去不可呢?!”

“呃”,董德鈺雖然被段譽突然之間改了的語氣跟稱呼弄得愕了一愕,但仍自口氣強硬地回道:“善闡侯早有交代……”

“善闡侯,又是善闡侯”,段譽緩緩站起了身來,雙目如電,望著董德鈺:“朕如果想去哪裏,你當你這個老奴才,又或者是你的善闡侯當真攔得住麼?!”

朱丹臣跟董德鈺,都被刹那間換了一個人似的段譽,嚇了一大跳。

董德鈺與段譽那目光一觸,竟然不由得周身微冷,低下了頭去,說道:“老奴不敢!”

他這才想起來,大理段氏的武學,威鎮天南,而眼前的這位日新帝,更是傳說之中練成了大理段氏的至高武學,隻是長久以來,這位日新帝在他麵前都表現得像一名紈絝少年,而絲毫沒有讓人意識到他的可怕之處而已。

但他想起了自己背後的勢力,想起了善闡侯的威風,腰板又自硬了起來,開口說:“陛下若想離宮,老奴自然不敢攔,也攔不住,但大殿之外,皇城之中,還有五千禁軍,時刻準備為陛下安危不惜以命相殉,還請陛下要三思為上啊!”

“哈哈哈”,段譽仰天而笑:“好一個五千禁軍,董德鈺,你哪裏是朕的總管,哪裏是朕的奴才,但你當真就以為這五千禁軍,盡數如你這般,都想著去當善闡侯的奴才,去當善闡侯的狗麼?!”

“陛下!”朱丹臣與董德鈺齊齊開口驚呼。

董德鈺是恐懼之下的張口急欲解釋,朱丹臣則是被段譽的話又急又氣。

大理國現在權力盡數操在善闡侯之手,段譽名義上雖為大理之主,實則不外一個錦衣華服的囚徒,若是讓高升泰知道他今日的言語,縱然不敢名目張膽地背上弑君之名,但隻怕段譽今後的日子也絕對不會好過。

“你們進來吧!”段譽卻沒有理會他們,徑自提高聲音叫了一聲。

“吱呀”一聲,殿門開處,幾名盔甲鮮明的武將仰然走了進來 ,朱丹臣一時明白了什麼似的,又驚又喜地叫道:“古兄弟,禇兄弟,傅賢侄,你們怎麼來了?!”

“陛下”,那幾名將領向朱丹臣微微點頭致意,卻都向段譽行下禮去:“屬下等已按陛下旨意,譴人將突染急恙的善闡節度使高明遠及其家人妥加照顧,八府除會川一府,四郡除石城一郡,已盡數由陛下指定之人選暫時接管,大理城中善闡侯的相國府防務,已由屬下接管,五城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已經……”

“完了!”還沒聽完那幾員將領接下去的長篇大論,董德鈺已經覺得兩腳發軟,幾乎要癱倒在地上。

自平定楊氏之亂後,大理八府盡由高氏一門出任節度,曆代世襲,直至高升泰接任家主後,才讓出最偏遠的會川一府給段氏宗親段平接管,而四郡也隻有石城郡是屬於段氏的家臣掌管,現在聽著這樣的報告,董德鈺已經知道這個看起來好像紈絝子弟的日新帝終於動手反撲了,而且出手是這麼狠這麼辣,看上去好像一下子將局勢完全扭轉了過來。

而善闡一府,更是高氏一族世守的封地,高氏族裏重要的長輩,大半倒是在善闡定居,而餘下那小半,隨高氏家主入居大理皇城的,也都在相國府中,這兩處被製,倒真是可以說高氏一門的根基,都被握在段譽的手中了。

“陛下,這……這……”,朱丹臣一時之間,簡直以為自己是在做夢。

他們朱氏一門,自段思平龍興大理以來,就一直跟隨身旁,鞍前馬後,以家臣自居,爾後楊氏高氏權臣迭起,他們自然也為舊主時感不忿,隻是無力回天罷了,卻不曾想到有一天,這樣的場麵,居然真的會活生生地出現在他的眼前。

“朱叔叔,這事以後再向你解釋”,段譽向朱丹臣揮了揮手,臉上卻仍是淡淡微笑,殊無狂喜之色。

大理段氏,也是淵遠久遠的世族之一,而且立國百年,曆十餘代君王,不管賢與不肖,至少都能體恤民力,與民休息,深得大理百姓之民心。

楊氏之亂,不過是不及防備,而借著討伐楊氏之亂而趁機坐大的高氏,想要再久遠地把持大理江山,甚至代行皇帝之事,就未免有些自不量力了。

段譽先前的幾任君王,雖則礙於高氏一時勢大,大理又甫經楊氏之亂,未及恢複,所以一直隱忍不發,但在私底裏下,卻也還是培植出了龐大的潛在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