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地低可聚水成海,人低則孚眾成王(3)(1 / 2)

謙虛是人的一種修養。凡謙虛之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具有這種氣質的人從不盛氣淩人,不以長者自居,不以能人驕人,不以貴人下人,因而人格高雅、尊貴,他人自會感到可親。一般來說,越是見多識廣,越是素養高雅者,就越是謙虛;而越是無知的小人,就越是不知天外有天,而越發狂妄。

在這個現實的世界,好的道德與才能,如果沒有人知道,這不僅是在欺騙自己,也是在欺騙別人,更是對自己功績的詆毀。所以,過度的謙虛也並不是一種可取的美德。謙虛與恰當的自我表示相結合,才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途徑。

適度示弱得長存

在老子看來,凡“生”者必是“弱”的,而以“強”自居者,“死”期已將至。他認為,人的牙齒很堅固,然而幾十年便紛紛脫落了,而舌頭最柔軟,往往卻能夠百年長存。

受自尊心的驅使,人們總是對自己的缺點和短處諱莫如深,不甘示弱。其實,如果對示弱巧妙地加以運用,它會成為贏得成功的有力幫手。示弱是化解妒嫉,維護團結,和睦相處,共同進步的重要手段。恰當地“自貶”,有時反會出奇製勝。

兔子鬥隼鷹,可謂實力懸殊。當蒼鷹張開利爪向兔子發起淩厲攻勢之時,機敏的兔子佯裝死去,等待完全放鬆了警惕的蒼鷹撲上來,突然集中渾身氣力於雙腿,猛然一蹬而擊斃隼鷹。這就是兔子巧勝蒼鷹的方法。軍事上把這種示弱誘敵、巧搏智取、以弱勝強的方法稱為“兔搏蒼鷹”戰術。它的基本思想是:與強敵作戰,力避正麵硬拚消耗自己,力爭出其不意以奇取勝,在與敵交戰的過程中,強調運用計謀,巧設圈套,誘敵上鉤,並千方百計麻痹敵人,在敵人毫無戒備之時,突然“重拳”出擊,致敵於死地。

中國古代的政界權謀和兵家計策也是相近相通的。擅長“眼淚攻勢”、“微笑外交”甚至是“夫人外交”等手段的政治家常常將對手“懷柔”於胃囊之中。三國中有名的諸葛亮“空城計”、“草船借箭”,是典型的以弱示弱、以柔克剛的戰術變通。

“火燒博望坡”是諸葛亮出山指揮的第一仗,夏侯惇率精兵十萬,殺奔而來。諸葛亮利用夏侯惇的輕敵心理,派趙雲統領隊伍雜亂、旌旗不整的羸弱之兵前去迎敵,使夏侯惇更加心驕氣傲:“吾笑徐元直在丞相麵前,誇諸葛亮為天人,今觀其用兵,乃以此等軍馬為前部,與吾對敵,正如驅犬羊與虎豹鬥耳。”又讓劉備率弱兵於途中進行毫無攻擊力的“接應交戰”,使夏侯惇完全喪失了軍事將帥應有的警惕性:“敵軍如此,雖十麵埋伏,吾何懼哉。”結果橫衝直撞,鑽入諸葛亮布置好的火攻圈套,大敗而歸。

古人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老子教人要效法水的智慧,把水的特性化為智慧。“守柔”,“處下”,提倡“弱用之術”:“弱者道之用”、“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弱者示弱,可以保護自己,為自己套上一層軟甲,使自己先立於不敗之地,在未強大之前,不會讓你四麵受敵傷痕累累。所示之弱又是有目共睹無法回避的缺點或弱點,自己事先表明,可避免給人可乘之機。

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這樣的先例,世外高人鬼穀子有兩個學生,就是當時赫赫有名的龐涓與孫臏。龐涓知道孫臏的才能在他之上,嫉妒使他產生邪念,要置孫臏於死地,掃除自己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孫臏早已看出龐涓的邪念,才裝瘋賣傻躲避了殺身之禍,成為軍師的孫臏為齊國立下了赫赫戰功。留有《田忌賽馬》《圍魏救趙》這樣傳奇的故事讓後人們得到智慧的啟迪。更有在後來軍事史上影響頗深的《孫臏兵法》一書。

人際交往中,在特定的情況下亮出自己的弱點,往往是一種有益的處世之道。適度“示弱”有以下好處:其一,可以減少甚至消除嫉妒,人們對成功者產生嫉妒是一種天性,適度示弱可以將其消極作用降到最低限度,更可以消除敵意,化幹戈為玉帛;其二,示弱可以給人一種你這個人誠實可靠的感覺;其三,適度示弱,有意讓對方看輕自己,這樣容易被人接納,與人打成一片,又可在關鍵時刻脫穎而出,讓人大吃一驚,印象深刻。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收斂觸角並蓄勢待發。一個人想幹成事業,一要靠自己幫忙,二要靠別人幫忙。所謂要靠別人幫忙,就是必須具備良好的人際關係,盡可能減少行進過程中的“磨擦係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