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人交流過程中,我們經常要麵對一些對方提出的難以回答的問題。在這種棘手的時刻,消極回避不是好的辦法,我們不妨采用移花接木的策略來應對。所謂移花接木,就是指當你遇到難以回答的問題時,如果不想正麵回答,可以巧妙地偷換概念,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使自己脫離困境的同時讓對方陷入困境之中。
(1)答非所問,以退為進
與人說話過程中,麵對棘手的問題,表麵上答非所問,實際上是以退為進,因此當你遇到無法回答的問題時,如果不想正麵回答,可以繞開這個問題而談與其有關的問題,這是“移花接木”比較高的一個境界。
美國前總統裏根在訪問我國期間,曾去上海複旦大學與學生見麵,有一名學生問裏根:“您在大學讀書期間,是否期望有一天成為美國總統?”
裏根顯然沒有料到學生會提這樣的問題,但這位政治家頗能隨機應變,隻見他神態自若地答道:“我學的是經濟學,我也是個球迷,可是我畢業時,美國的大學生有1/4要失業,所以我隻想先有個工作,於是當了體育新聞廣播員,後來又在好萊塢當了演員,這是50年前的事了。但是,我今天能當上美國總統,我認為早先學的專業幫了我的忙,體育鍛煉幫了我的忙,當然,一個演員的素質也幫了我的忙。”
裏根的回答避開了問題的實質,但又圍繞提問而展開,較好地應付了對方的難題。
還有一些時候,不是我們不願意回答,而是問題確實不好回答,這時可做一些含糊的回答,模棱兩可,讓對方去揣測。
一次舞會上,一位胖女孩問身邊的舞伴:“你覺得我胖嗎?”這種情況下,簡單地回答“胖”與“不胖”都不合適。於是,這位舞伴回答說:“我覺得你挺可愛的。”
至於對待那些荒唐、強人所難的問題,完全不必硬著頭皮去找“正確”答案,巧言以對,將“錯”就“錯”,也會取得好效果。
(2) 一位作家在一條隻能通過一個人的小徑上散步,迎麵過來一個人,他極不友好地說:“我從來不會給傻瓜讓路。”
作家聽到對方不友好的吼叫,急忙閃到一邊,笑容可掬地說:“我恰恰相反。”
這位作家就是巧妙地運用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移花接木”法,一句話就把“傻瓜”的帽子從自己頭上摘下,戴到了對方頭上。
有時候當我們麵對熟悉的人時,就不能像這位作家一樣,而是應該考慮給對方一個台階下,既不傷對方的麵子,還能讓對方明白你的意思。
一對夫妻結婚已經有十餘年了,每個月他們都要給雙方父母寄生活費。這件事一直由妻子承辦。可是,妻子卻每個月給自己的父母寄一百元,給丈夫的父母寄五十元。丈夫一直為此事感到憤怒,卻不想與妻子鬧得不愉快。
以前,丈夫每天下班,什麼事兒都不幹,總是要抱抱小兒子,親撫半天。可這天回家後,他看到一歲半的兒子在搖籃裏哭,卻假裝什麼也沒有看見,什麼也沒有聽到。他一反常態走到五歲女兒身旁,把五歲的女兒抱了起來。
正在做飯的妻子扭頭看到了,急忙喊道:“兒子都哭成那樣了,你怎麼不趕緊哄他?”丈夫不緊不慢地說:“這五十元的,還是你來抱吧!我要抱一百元的。”
妻子一聽,臉就紅了,以後每個月也給丈夫的父母寄一百元了。
聰明的丈夫風趣而又不失原則地請妻子進入了自己所預設的“圈套”,沒有發牢騷,卻巧妙地暗示了事情的實質和自己的不滿情緒,從而達到了說話的目的。
運用“移花接木”的說話藝術,關鍵往往隻在於你回擊的話有沒有抓住對方的要害。如果這句話緊緊抓住了對方的要害,分量很重,使對方幾乎沒有反擊的餘地,這樣你就可以變得主動,更容易達到交際目的。
讚美能使百年冤仇頃刻頓消,讚美能使古板呆臉增添笑容。讚美是欣賞,是感謝,是朵永不凋謝的花,給人的喜悅是無可比擬的。一副冷漠的麵孔和一張缺乏熱情的嘴是最使人失望的。人們普遍地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讚美,對於讚美他的人,自然地也就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