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講中,萬馬奔騰,情緒激昂的氣勢可以增強“感染力”。
排比是一種寫作修辭手法,也是一種普遍應用的演講技巧。排比是用句法結構相同的段落、句子或詞組,把兩個或多個事物加以比較,借以突出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很多時候,排比的段落或句子是以一種遞進的方式排列,營造出一種雷霆萬鈞的氣勢,同時琅琅上口,富有樂感。
運用排比的句式,可以淨化思想、加強氣勢、增強語言的節奏和韻律。用它來說理,可以使論述細密嚴謹;用它來敘事,可以使事物集中完美的表現出來;用它來抒情,可以使感情激昂奔放。
羅斯福著名的演講——《1941年12月7日——一個遺臭萬年的日子》中,有這樣的一段話:昨天,日本政府已發動了對馬來西亞的進攻。
昨夜,日本軍隊進攻了香港。
昨夜,日本軍隊進攻了關島。
昨夜,日本軍隊進攻了菲律賓群島。
昨夜,日本軍隊進攻了威克島。
今晨,日本進攻了中途島。
這段排比句式的話簡潔有力,擲地有聲,充分說明了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成性和企圖稱霸世界的野心。話雖不多卻句句切中要害,能激起聽眾對日本法西斯無比的憤恨。
美國著名的黑人解放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不僅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革命者,還是一位雄辯家。他的演講好似春風似雨,能激發起美國黑人無比激動的心。1963年8月28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的“自由進軍”黑人集會上,馬丁·路德·金再一次為千百萬黑人作了熱情洋溢的演講,其中有幾段話極為精彩:
……
100多年前,一位美國偉人簽署了《解放宣言》。現在,我們懷著無比敬仰的心情站在他紀念像投下的影子裏。
這份重要的文獻,為千千萬萬正在非正義烈焰中煎熬的黑奴點起了一座偉大的希望燈塔。這文獻,有如結束囚室中漫漫長夜的一束歡樂的曙光。
然而,100年後的今天,我們都不得不麵對黑人依然沒有自由這一可悲的事實;100年後的今天,黑人的生活依然悲慘地套著種族隔離和歧視的枷鎖;100年後的今天,在物質富裕的汪洋大海之中,黑人依然生活在貧乏的孤島之上;100年後的今天,黑人依然在美國社會的陰暗角落裏艱難地掙紮,在自己的國土上受到放逐。
所以,我們今天聚集到這裏,揭露這駭人聽聞的事實。這就是我們的希望。這就是我帶回南方的希望。懷著這個信念,我們能夠把絕望的大山鑿成希望的磐石;懷著這個信念,我們能夠將我國種族不和的喧囂,變為一曲友愛的樂章;懷著這個信念,我們能夠一同工作,一同祈禱,一同奮鬥,一同入獄,一同為爭取自由而鬥爭。因為,我們明白,我們終將得到自由,我們終將得到原來屬於我們的幸福!
馬丁·路德·金的這番演講,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黑人們流下了眼淚,白人們也流下了眼淚。黑人們為他們所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傷心、難過。白人們也許是良心受到譴責,也許是感到對這一切自己無能為力而深感不安。馬丁·路德·金使用一段段的排比句,言辭懇切,情深意長。既是對黑人遭遇不平的聲討,又是戰鬥的號角,將自己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極富感染性的鼓動性。
我國著名的改良政治家梁啟超寫過一篇《少年中國說》的文章。在文章中,梁啟超也大量運用了排比,表達了他對未來中國繁榮、富強的期盼;同時也充分說明了隻有重視青少年的發展,教育才是強國之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寥寥數語卻寄托著深厚的愛國之情,在那個被人欺淩的年代裏,民富國強是每一位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理想。這幾句話既是國人們的熱切期盼,也是改良家們堅定的信念——中國一定要雄於地球。
論辯往往使參辯雙方針鋒相對,僵持不下。要想突破僵局,取得論辯的勝利,不妨另辟蹊徑,變逆為順。辯論猶如戰爭,兵家有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等古訓無一不可在此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