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真相(1 / 3)

古希臘的斯巴達人將一條1厘米寬,20厘米左右長的羊皮帶,以螺旋狀繞在一根特定粗細的木棍上,然後將要傳遞的信息沿木棍縱軸方向從左到右寫在羊皮帶上。寫完一行,將木棍旋轉90度,再從左到右寫,直到寫完。最後將羊皮帶從木棍上解下展開,羊皮帶上排列的字符就是一段密碼。不用說,信息的接受者也需要有根同等粗細的木棍。這樣,即使羊皮帶中途被截走,隻要對方不知道棍子的粗細,所看到的也是一些零亂而無用的字句。

這大概就是最原始的加密技術了,我們平時說的那些“黑話”“暗語”也屬於加密,不過他們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信息的發送方和接收方必須知道棍子的粗細,或者必須知道黑話暗語所代表的意思,這樣才能保證雙方之間信息的一致性,這個棍子的粗細在加密學領域有個專業的術語,叫做“密鑰”。

後來隨著加密技術的發展,人們設計出了各種各樣的加密技術,而信息的竊取方為了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就千方百計地破解密鑰,計算機的出現,大大地提高了破解密鑰的速度,曾經一度被視為永遠不可能破解的密鑰,一個接一個地人破解了。這時候,人們迫切需要一種更為安全的加密方式,它的密鑰是不可被破解的。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提出一個“量子糾纏”理論,他在描述粒子間“神秘的遠距離的活動”時,認為粒子即使相距遙遠也是相互聯結的。秦教授的量子密碼,原理就是基於此理論的。

早在上世紀二戰結束,就有人提出過量子密碼的可行性方案。用特殊的晶體把一個光子分割成一對相互糾纏的光子對,這一對相互糾纏的光子對隻有兩個不同的偏振方向,分別代表計算機世界的“0”和“1”。

信息發送方隻發射光子對中的一個光子,它通過光纖傳送到接受方,發射時,光子的偏振方向是不確定的,隻有它在接受檢測的時候,它的偏振方向才能確定,與此同時,另外一個光子的偏振方向也就被確定為與之相關的偏振方向。也就是說,密鑰不是事先確定的,而是光子本身產生的,每一個光子它產生密鑰都是不確定的,隻有發送器和接收器才能知道。

當兩端的檢測器使用相同的設定參數時,發送者和接受者就可以收到相同的偏振信息,也就是相同的隨機數“0”或者“1”,從而實現了遠程的加密通訊。如果此時有黑客要竊聽信息,必然要使用特殊的設備,從光子流中的攝取其中一個光子,檢測設備很快就能發現光子流中產生的空格,從而發現黑客的竊取行為。即使黑客確定了一個光子的密鑰,也無法知道其他光子產生的密鑰。

理論上說,這種量子密碼是不可被破解的,但是這種密碼也隻是存在於理論之中,要實現它卻是很難的,有太多的難以克服的技術障礙,所以當時也就喧囂了一陣時間也就平靜下去了。

雪風不知道秦教授的量子密碼是不是也是根據這個方案設計的,但是可以肯定秦教授的量子密碼必然不是自己所破解的那個“量子密碼”。秦教授的研究領域一直都是加密通訊技術,而不是數據加密存儲技術,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雪風在老家的時候仔細研究了自己偷來的那些資料,發現秦教授的量子密碼其實是有兩套,一套是用來實現通訊的,地麵與衛星之間的通訊,以及遠程計算機之間的通訊;另外一套則是用來實現本地數據的加密存儲,就是那種公布在網上的加密數據。

資料中關於第一套量子密碼的描述很少,隻有隻言片語,雪風當時急於攻擂,也就忽視了這個問題,直到後來重新分析的時候,才發現了其中的疑惑之處,再結合自己當時收集來的秦教授的資料和以往學術論文,雪風才下了這個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