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一月:不為失敗找借口,隻為成功找方法 (3)(1 / 3)

不要像上文中一些員工那樣,在工作中遇到難題,隻知“按規定辦事”,沒有一點解決問題的意識,正確的工作態度應該是在遇到難題時,想著怎樣能夠更好地去解決,隻有積極地想方法才會有辦法。

課後總結

麵對問題時,如果不積極思考,努力尋找應對之策,問題就會總是不能得到解決。隻要下決心努力尋找方法,就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遇到困難善於找方法

課堂導讀

幾年前,宜家不得不收回一種兒童玩具,並下令停產。這種玩具的眼睛有脫落的危險,對兒童的安全不利。幸運的是,宜家在產品出售之前就發現了這種情況。可是,停產又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這種玩具由印度一家工廠生產,該工廠有600名員工,一時間,600名工人無事可做。因此,宜家先後派了幾名設計師到工廠去查看情況,看看有什麼解決辦法。幾個設計師去了之後都沒有解決。此時,一個平時不太引人注意的設計師安娜主動請纓,她相信肯定會有辦法的。

安娜查看了工廠以及所用的材料,與供應商一起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論證。一條路線走不下去,再換一條,就這樣,經過幾個晝夜的努力,安娜終於開發出了一個全新係列的產品,取名法姆尼。兩個星期後,她帶著法姆尼返回了瑞典,這是一種帶有手臂的精美靠墊,產品推出後立即受到顧客的喜愛。“法姆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於顧客對這種產品的需求很大,僅靠該廠原有的600名員工已不能完成訂單,後來工廠又招收了許多新的員工。

課堂精講

人們總是習慣用常規的思維考慮問題,因為它可以使我們在思考同類或相似問題的時候,省去許多摸索和試探的步驟,不走或少走彎路,從而縮短思考的時間,減少精力的耗損,又可以提高思考的質量和成功率。但是,這樣的思維定式往往會起到一種妨礙和束縛的作用,它會使人陷入舊思維模式的無形框架中,難以進行新的探索和嚐試,因此,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應當敢於打破常規的想法,擺脫束縛思維的固有模式。

課後總結

在職場競爭中,遇到困難善於找方法是能力的證明。善於找方法的員工從來不會害怕困難,也不會為了困難而發愁。

方法就在自己身上

課堂導讀

有一天,農夫的一頭驢子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裏,農夫絞盡腦汁也想不到辦法救出驢子。

最後,這位農夫決定放棄,他想這頭驢子年紀大了,不值得大費周折把它救出來,於是請來左鄰右舍幫忙一起將井中的驢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

鄰居們開始將泥土鏟進枯井中。當這頭驢子了解到自己的處境時,剛開始叫得很淒慘,出人意料的是,一會兒之後,這頭驢子就安靜下來了。農夫好奇地探頭往井底一看,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驚。

當鏟進井裏的泥土落在驢子的背部時,驢子的反應是將泥土抖落掉,然後站到鏟進的泥土堆上麵!就這樣,驢子將大家鏟到它身上的泥土全數抖落到井底,再站上去。慢慢的,這頭驢子上升到井口,最後,在眾人驚訝的表情中躍出井口,跑開了。

課堂精講

有一千個問題,就有一千零一個解決方法。就像這頭驢一樣,隻要將自己身上的“泥沙”抖落,就救了自己的命。很多時候,方法就在我們自己身上,關鍵是要冷靜地用心去思考,這樣才能跨出工作中的“枯井”。

課後總結

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正確的態度是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前提,要明白方法就在自己身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解決問題。

在行動中實現夢想

課堂導讀

1956年,58歲的哈默購買了西方石油公司,開始做石油生意。石油是能賺大錢的行業,競爭尤為激烈。初涉石油領域的哈默要想建立起自己的石油王國,無疑麵臨著極大的競爭壓力。

首先碰到的是油源問題。1960年,石油產量占美國總產量30%的得克薩斯州已被幾家大石油公司壟斷,哈默無法插手;沙特阿拉伯是美國埃克森石油公司的天下,哈默難以染指。如何解決油源問題呢?1960年,當花掉1000萬美元的勘探基金而毫無結果時,哈默冒險接受了一位青年地質學家的建議。舊金山以東一片被德士古石油公司放棄的地區,可能蘊藏著豐富的天然氣,他建議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把它租下來。哈默千方百計地從各方麵籌集了一大筆錢,投入了這一冒險的工程。當鑽到262米深時,終於鑽出了加利福尼亞第二大天然氣田,價值在2億美元以上。

課堂精講

與其不行動而失敗,不如行動了再失敗,不戰而敗是一種極端懦弱的行為。如果想成為一個成功者,就必須具備堅強的毅力,以及勇氣和膽略。當然,敢冒風險並非鋌而走險,敢冒風險的勇氣和膽略是建立在對客觀現實科學分析的基礎之上的。順應客觀規律,加上主觀努力,力爭從風險中獲得利益,這是成功者必備的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