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沒有計劃本身就是一種失敗的計劃:整體思維

無論從哪方麵而言,綜合都是一種新的力量,如果說人在與動物的單項競爭中幾乎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的話,那麼,“全能”才更能體現出人類的優勢和特點。整體思維要求人們用係統的思維來審視多樣化的世界,將現代社會中的單個的事物放在整體中實現“新的綜合”,以實現“整體大於部分的簡單總和”的效應。

1 1+1可以大於2

在現實生活中,不善於進行整體思維就容易遭受挫折或造成損失,而善於著眼於係統就能夠獲得巨大的成功。整體思維,就是在考慮解決某一問題時,不是把它當作一個孤立的、分割的問題來處理,而是當作一個有機關聯的整體來處理。

整體思維也叫係統思維,是人們用係統眼光從結構與功能的角度重新審視多樣化的世界。

整體思維的核心就是利用前人已有的創新成果進行綜合,這種綜合,如果出現了前所未聞的新奇效果,當然就成了更新的創造。從某種意義上說,發明創造就是綜合的藝術。

整體思維是創造發明的基礎,它大量存在於我們周圍的生活之中,有材料組合、方法組合、功能組合、單元組合等多種形式。徐悲鴻大師的名作“奔馬”,運筆狂放、栩栩如生,既有中國水墨畫的寫意傳統,又有西洋油畫的透視精髓,它是中國畫和油畫技法的組合。我們買來的一件件成衣,是衣料、線、扣子等的組合。鋼筋混凝土是鋼筋和水泥的組合體。集團公司的產生、股份製的形成、連鎖店的出現,都是綜合的結晶。

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總指揮韋伯所指出:今天的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不是通過綜合而創造的。阿波羅龐大的計劃中就沒有一項新發明的自然科學理論和技術,都是現有技術的運用,關鍵在於綜合。

一些專家說,由綜合而創造,是日本技術騰飛的成功之路。例如20世紀60年代,日本從奧地利引進氧氣頂吹煉鋼技術;從法國引進高爐頂吹重油技術;從美國、蘇聯引進高爐、高溫、高壓技術;從西德引進煉鋼脫氧技術;從瑞士引進連續鑄鋼技術,以及從美國引進軋鋼技術。他們通過對這六大技術的綜合,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流的鋼鐵技術,並進一步改進,創造出轉爐未燃氣回收技術,到70年代轉而作為技術專創向國外出口。又比如,聞名世界的日本鬆下彩色電視機,共400多項技術,都是世界各國已有的,但經過綜合,創造出的彩色電視機卻為其他國家所沒有。

係統的整體性,是指係統的各要素相互聯係、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性質和功能。係統的整體性特征告訴我們:整體與要素的關係是辯證統一的。整體離不開要素,但要素隻有在整體中才成其為要素。從其性能、地位和作用看,整體起著主導、統帥的作用。因此,我們觀察和處理問題時,必須著眼於事物的整體,把整體的功能和效益作為我們認識和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

係統有係統效應。1+1=2,但有時卻大於2,這就是係統效應。許多自然現象顯示:全體大於部分的總和。不同的植物生長在一起,根部會相互纏繞,土質會因此改善,植物比單獨生長更為茂盛;兩塊磚頭所能承受的力量大於單獨承受力量的總和。比如,兩個大企業的聯合,它的效應就超過兩個大企業,可以頂三個或四個大企業。因為它們的整體效應提高了,力量增強了,而力量是無法用數字來衡量的。

1+1可以大於2,許多綜合創造也是整體性思維的運用。整體的優勢大於個體,這已是不爭的事實。青少年朋友一定要充分學習並利用綜合的整體性思維,以使自己更加優秀、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