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3專心致誌地觀察事物(1 / 1)

第七章3專心致誌地觀察事物

法拉第曾經說過:“沒有觀察就沒有科學。科學發現誕生於仔細的觀察之中。”我們總認為,生活中有些事物或現象是毫無價值、毫無用處的,但隻要你專心致誌地觀察,會發現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物是毫無價值的。

傳說,兩千多年前,有位青年不遠萬裏來向自己崇拜的亞裏士多德求教。後者問明來意後,給了他一條魚,讓他去觀察。這個青年十分納悶:魚天天吃,有什麼好觀察的呢?因此,他沒有把這當回事,結果一無所獲。後來亞裏士多德仍然要求他繼續對魚進行仔細的、反複的、係統的觀察,終於這位青年發現了“魚沒有眼皮”。

當然,這是一個笑話。

通過這個笑話,我們不難看出,要想得出“魚沒有眼皮”這個結論,就得認真觀察,明察秋毫。球王貝利在總結自己的足球生涯時說:“我踢球的最大特點是善於觀察。”因此,我們說,貝利在球場上踢的是精明球,他不僅用腳在踢,最重要的是用眼去看,用腦去想,自然會成功。

就拿“竹”作為觀察對象來說吧。畫家文與可的“四季觀察竹”,鄭板橋的“晨起看竹”,因目的不同,觀察者所選擇的角度就有明顯的差別。

文與可曾經在他的住屋周圍種了各式各樣的竹子,一年四季觀察不同竹子之間、同一種竹子之間的不同姿態,因而對各種竹子在不同季節所呈現的自然狀態有透徹的了解。當他提筆畫竹時,就“胸有成竹”,能很快地畫出各種各樣的、不同季節的逼真的“竹圖”。顯然,文與可所觀察的竹,立足於它的自然形態與季節變化的規律。

鄭板橋觀察竹,所選擇的角度卻是另外的情形。他說:“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由此可知,他此時所感的已非“眼中之竹”,而是經過典型化、美化了的“胸中之竹”。這根本不同於那種自然狀態下竹子所呈現出來的外部形象。

在觀察中要想做到細致入微、明察秋毫,還必須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因為即使是同一觀察對象,由於觀察者的立足點不同,選擇重點也會不相同。

愛觀察是青少年的天性,但往往半途而廢,這於青少年的發展無益,而青少年朋友在生活中養成專注地觀察事物的習慣,這也是培養青少年專注思維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