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行動是贏得好成績的金鑰匙:行動思維
許多平常的人都是“空想家”,他們有過最好的打算,說過最有力的話,卻唯獨不付諸行動。想到了、說過了就要去做。行動是一切夢想的開始,任何事情就怕等,隻要我們一等待,那麼再美好的設想也不會實現。
1心動更要行動
行動思維是這樣一種思維:想了就要去做,不被外界所幹擾。如果你每天都在想著做什麼,而不去付諸實際行動,那隻能是空想,永遠不會取得成功。
心動更要行動,是行動思維的一個基本要求。行動起來,你的夢想才會實現,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在美國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裏,曾有一位出身卑微的馬夫,他後來竟然成為美國一位著名的企業家,他以驚人的魄力、獨到的思想,為世人所欽佩。他就是查理?斯瓦布。
斯瓦布先生小時候的生活環境非常苦,他隻受過零碎的學校教育。從15歲開始,他就在村裏趕馬車了。過了兩年,他才找到了另外一個工作,每周隻有25美元的報酬。不久,他去卡內基鋼鐵公司的一個工廠應聘工程師,被正式聘用,日薪1美元。當他在這個工廠裏做工的時候,就暗暗地下了決心:總有一天我要做到本廠的經理,我一定要做出成績來給老板看,使他主動提升我。我不去計較薪水,我就是要拚命地工作。我就是要積極的行動、行動!讓所有人都賞識我!
斯瓦布的積極行動果然成就了他的成功。在進工廠工作不久,他就升任技師,接著升任總工程師;到了25歲的時候,他就當上了那家房屋建築公司的經理。又過了5年,他便兼任起卡內基鋼鐵公司的總經理。到了39歲,他一躍升為全美鋼鐵公司的總經理。現在他已是伯利恒鋼鐵公司的總經理了。
斯瓦布的成功之道就是:行動,積極地行動。
在現實生活中,總有許多空想家存在。他們是“言語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雖然時不時地喊出幾句豪言壯語,想要達到如何的成就,卻總不能付諸到實際行動中,因此最終還是庸庸碌碌、一事無成。
曾經有媒體報道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青年拿到碩士學位並在社會上闖蕩了兩年後,決心自己開創一番事業,而恰好此時他對市場上的一個新項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他開始搞市場調查、研究可行性、撰寫計劃書。
就這樣,足足忙了大半年後,正當他的疑問越來越多,出發的腳步越來越遲疑時,卻獲悉幾個下崗女工早已經把這個項目開展得如火如荼,生意做得遍布全國了。
生活中此類青年人確實不少,倘將著名詩人艾青的“夢裏走了許多路,醒來還是在床上”這句話送給這些人,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他們小心謹慎,為了達到理想和目標,研究來研究去,考察了許多實際情況,製定了很多詳細的計劃。可是下一步卻不是按照計劃去執行,而是左思右想,又推翻了原有的計劃,重新羅列新的打算,製定新的計劃,而這些新的打算和計劃列出後,又馬上會被更新的打算和計劃所取代……就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在周而複始中時間已經白白流逝,最終也一無所獲、一事無成。
這些“隻會想不會做”、“隻動腦不動手”、“三思而不行”、畏首畏尾的人就是典型的隻想不做或者隻想而做不到的空想主義者。
還有些青少年心中理想很多,於是今天冒出一些這樣的打算,明天製定一些那樣的計劃,信誓旦旦地立誌要做一個拓荒者,甚至還立下了不達目的絕不回頭的豪言壯語。
而結果僅僅是三分鍾熱度,第一、二天堅持了,第三天勉強地堅持,到了第四天豪言壯語就被拋到九霄雲外了。這同樣也是想和做的嚴重脫節,心動過後沒有實質性行動的表現。
心動不如行動,心動更要行動!
缺乏行動思維,一切都不會出現,哪怕是失敗的經驗都不會得到;缺乏行動思維,就算機遇來了,也隻能白白錯過;缺乏行動思維,就算運氣來了,都不會降臨到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