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香格裏拉(1 / 2)

眾人都有過這樣的驚詫經曆,來到這香巴拉的人,任何一個人都經曆過一番生死的,所以他們也能理解三人現在的心情,盡都不語,等著三人平複最初的震驚。半晌過後,那索赤接著說道:“我們說的是事實,不過,這裏雖然美麗,但也不是人人都選擇了留下,人各有誌,或有思念家中老小者而要離去的,也都順利離開了,所以你們打算要回家,是沒人阻攔你們的。”

吳籍心道:“若是可以隨意離開,那麼在這裏遊玩一段時間再走也為不遲,我倒要看看這裏是如何的寧靜美麗、夢幻神奇。”心下稍安,便接過那索赤的話問道:“若這裏的人可以隨意離開,那為什麼卻總不見外麵世界的人提起這裏呢?”心下不解,想那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若是有人來過這裏,回去定難忍住向旁人炫耀,可這香巴拉之說,世上卻沒有聽聞。

大劉說道:“我香巴拉的傳說在塵世上並不少見,隻不過現在被叫了其他的名字。”吳籍拱手道:“願聞其詳。”那大劉說道:“世人都知道那香格裏拉,但是卻忘記了香巴拉,而這香巴拉才是真正的名字,香格裏拉也就是香巴拉。”吳籍問道:“據說我知,這香格裏拉是滇省的一個地名,我也去旅遊過,景色很美,但卻不是這香巴拉呢!”

大劉舉起酒杯,和吳籍碰了一下,各自幹了,然後吃了塊鮮嫩的羊肉,繼續說道:“這‘香格裏拉’語出自小說《消失的地平線》,這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的作品,描寫主角等四人乘坐的飛機失事以後,降落在一個雪山環抱的,叫作藍月穀的地方,她的名字叫作香格裏拉。那裏雪山環抱,類似世界的某個盡頭和歸宿,用作者的話說是‘進入到一幅風景畫圖中’極為美麗,而香格裏拉人更是以‘適度’哲學為‘萬世法’,以泛神論為樸素信仰,居民可以人人長生不老。此書一出,風靡一時,而後‘香格裏拉’這四個字就成為了美麗神奇的代名詞。更有無數的人手拿著這本《消失的地平線》在藏區的茫茫雪山間尋找,打算找到這個神奇的地域。”

索赤接著說道:“香巴拉這個詞語,是從這裏的山殿傳出,最早在藏語詞彙中,後來希爾頓寫《消失的地平線》音譯過去,經過翻譯又翻譯成漢文,那就成了香格裏拉了。”

吳籍心道:“看來這還是本暢銷書,回去定要找來看看,還有那山殿是啥玩意卻還不知。”問道:“照兩位的意思,那希爾頓定是來過這裏,然後不肯留下,出去以後寫了那本書的?所以這香格裏拉就流傳開來了。”

大劉笑笑,說道:“那希爾頓根本就沒來過中國,更別說來過這香巴拉了,來到這裏的另有他人。”正說著,那索赤招呼吳籍等人吃菜,並讓眾人中一女去添些酒肉。大劉站起,向那女人說道:“麻煩嫂子了。”那女人說道:“你們一年也就來幾次,有什麼麻煩的?再說,我們去綠島時候,還不是要麻煩你們?禮尚往來嘛,更何況現在有客人。”

那大劉仍然謝了,坐下繼續飲酒。說道:“那人並不是希爾頓,而是美國人洛克,他來到這裏之時,我們都還沒有來,那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事情了。”吳籍和金霄、丹巴等凝神聽那大劉訴說。

大劉說道:“那洛克是美國的一個植物學家,從小就學習漢語,據說掌握了九到十門語言。1921年他受美國農業部的派遣,來到東南亞及印度搜集一種植物種子。1922年到達麗江,以其為大本營開始探險。而正是這個時候,一次意外,他來到了香巴拉,但是他很快離開了,不過他從來沒有忘記過這裏。他在自己的日記、文章和給朋友的信中這樣寫到:‘過去十年的時光是令人振奮的,於我而言,單調的生活並不是不堪忍受的……在我所生活的地方,不知道什麼叫『沮喪』……沒有人在為生存而忙碌……。’這其實說的就是香巴拉的生活了,平靜而不單調。”

大劉說道:“他也許是不想讓人知道香巴拉這個地方,所以說的比較隱晦。我們不知道洛克和希爾頓之間有什麼聯係,但是《消失的地平線》的創作素材卻是來源於洛克的記錄文章和部分照片,那小說中的描寫和洛克的某些散文是極為相近的。不過,近百年來,由於很多探險者找不到那書中所說的香格裏拉,慢慢的這書也被指為是根據洛克的資料而杜撰出來的幻想小說。而香格裏拉這個名字更是成了傳說。”

索赤解釋道:“不過對於洛克而言,希爾頓的這本小說也算種慰藉吧!然而他的懷念之情卻是難以抹煞的,在他的代表作《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的前言中,他回憶道:‘那逝去的一切又一幕幕重現眼前;那麼多美麗絕倫的自然景觀,那麼多不可思議的奇妙森林和鮮花,那些友好的部落,那些風雨跋涉的年月和那些伴隨我走過漫漫旅途。’而且他一生未曾婚娶,他離開了這裏以後,就是孤獨的,也許,隻有香巴拉還能讓他喚起思鄉之情,但是,他卻再也沒機會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