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一)(2 / 3)

而同時期的中國,士兵平時要種地,訓練的時間極短,打仗時還需自備武器和戰馬。在春秋時,國家養士,由中下層貴族組成的士,是國防的中堅力量。他們完全有財力和物力去追求戰場上的榮譽。這樣,就充份的保障了軍隊的戰鬥力。在春秋時,每個在北方或西南的小國,都有能力應付北方或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而到了漢朝之後,以罪犯、商人、破產農民來充做軍人,卻仍然讓他們自己負擔起自己的裝備,從軍,成了一種懲罰措施。久而久之,有羞恥心的百姓不願從軍,有錢有閑的貴族不屑從軍,從軍,成了下等人的標誌。

就算如此,漢民族初期的上升力,保障了這個優秀民族在對外戰爭的勝利。強秦強漢和盛唐,中國的邊疆一再向前推進,直到安史亂後,武人的形象被徹底敗壞,加上宋朝的弱兵弱將,和募集破產流民當兵的國策,終於使得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和形象,一落千丈,一直到明末清末,都不能恢複。

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這樣侮辱保家衛國軍人的話語,在中國流傳了千多年。成為軍人之恥,國家之恥。

張守仁決意恢複士的製度,正如後世日本那般,不過是從中國學了皮毛過去,就培養出了優秀的武士道精神。中國的士人,一樣可以恢複上古的血勇,一樣可以知道什麼國家和榮譽,什麼是忠誠和責任。

而與士族製度相對應,在短期內由國家負責的大規模的奴隸製度,也是支持士族和戰爭的必然。

每當他想到戰爭擴大到北方和西域,那些渾身羊臊味的韃子和金發碧眼的異族,成千上萬的在中國的各地服著苦役,享受著皮鞭和木棍,而由他們生產和建設的各種措施,又反過來支持了中國的對外擴張戰爭,使得漢族這個農耕民族,不必為對外擴張而傷及自身,招致內部的反對,這真是何等美妙的前景!

隻是,他心中明白,卻不好對胡烈等軍人解說。他的深意,隻能慢慢的透露,在自己創辦的學校中,讓更年輕的一代去領悟和體會。

至於軍人,隻要懂得紀律和服從就好。把中國軍人訓練成德國軍人那樣的刻板和教條,讓中國軍人少一些市儈和狡猾,哪怕失去靈動這種中國人特有的智慧結晶,也是值得的。

風車、縱橫交錯的纖陌、金黃色,被麥穗壓彎了腰的成片的麥田、甚至剛剛豎立起來的小型熔爐,都讓胡烈等新來的軍人,驚訝不已。

他們一時半會,還看不出來張守仁的精耕細作,還有先進的農業技術對未來的影響。到是對風車這樣的新奇玩意,稱奇不已。

三片大大的扇葉,在強勁的山風下轉動著,軸機吱吱呀呀的帶動,將一包包小麥輾成麵粉。這樣的東西,比中國農民自己的手工搗製,或是浪費牛馬的石輾,強過百倍。

見他們滿臉好奇,驚歎不已,如同小孩一般。張守仁看的大笑不已,向胡烈等人笑道:“諸位將軍,這個玩意還不算啥。我帶你們去看看,咱們的水力衝壓機。”

各人已經被各種新奇的玩意吸引的心癢難熬,聽他一說,便急忙跟隨其後,饒過寨內的石堡,營房、庫房,沿著河水,一直往北麵的山峰上攀去。

這河水,原本就是半山的瀑布形成的池塘,衝涮而去。張守仁帶他們去的,就是瀑布水流最迅猛的地方。

在瀑布下方,一排胡烈等人從未見過的建築,居於其下。強烈的水流經過特殊的引領,將一排排鐵軸飛快的推動著。鐵軸下方,又有各式各樣的鐵器,不住的捶打著由塞進去的鐵片。

胡烈張眼一看,就在這瀑布不遠,這豎立著一排排的鐵爐,經過熔煉的鐵條,放在那些類似鐵錘的東西下鍛打,片刻功夫,就形成了刀、盾、槍、斧等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