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為國爭光的故事(5)(2 / 2)

在那種充滿仇恨的氣氛下,洛克菲勒竭力使罷工者接受他的意見。他成功了。怎麼辦到的呢?

他先用了幾個星期的時間去結交朋友,然後對工人代表演說。整篇演說就是一篇傑作。它造成了神奇的效果。它平息了要吞噬洛克菲勒的仇恨風暴,而且贏得了不少崇拜者。他提供事實的態度,友善得使罷工工人回去工作,絕口不談提高工資的事。這是那段著名演說的開場白,請注意他在字裏行間所流露的善意。

要知道,洛克菲勒演說的對象,前幾天還想把他吊死在酸蘋果樹上,但他的話甚至比麵對一群傳教士還要謙遜和藹。他的講話用了這些句子,像“我能到這兒來很榮幸”、“我去過你們的家庭”、“見過各位的妻兒”、“今天我們都是以朋友而不是陌生人的身份在此會麵”、“友善互愛精神”、“我們共同的利益”、“我能在此,完全靠了各位的支持捧場”。

“今天,是我一生中值得紀念的日子,”洛克菲勒開始說,“這是我第一次有幸看見這家偉大公司的勞方代表、職員和監工齊聚一堂。我可以告訴各位,我很榮幸到這兒來,而且有生之年將不會忘記這場聚會。這場聚會若在兩星期以前召開,我對這裏的大多數人一定很陌生,我隻認得幾張麵孔。上周我有機會到南區煤礦所有的工棚去看了一遍,並且和各位代表有過個別談話,除了不在場的代表外,統統見過了;我拜訪過你們的家庭,見過各位的妻兒,今天我們都以朋友的身分見麵,不再是陌生人,我們之間已經有了友善互愛的精神,我很高興有此機會和各位一起討論有關我們共同的利益問題。

“既然聚會本來是由廠方職員和勞工代表共同參加,我能在此,全靠各位的支持捧場。因為我既非員工代表,也不是勞工代表:然而我深深覺得,我跟你們的關係分外親密,因為就某一點來說,我代表了股東和董事們。”

這不是一段化敵為友的絕佳例子嗎?

假如洛克菲勒用另一套方法,假如他和工人們爭辯,用嚴重的事實來嚇唬他們:假如他用暗示的語氣指出他們錯了;假如用邏輯法則證明他們錯了。那會發生什麼事呢?隻能是更多的憤怒,更多的仇恨和更多的反抗罷了。

如果一個人的心裏對你已經滿懷惡意和衝突,你搬出各家各派的邏輯學,也沒法使他信服。挑剔的父母、盛氣淩人的上司和丈夫,以及嘮叨的太太們都要了解,人們不喜歡改變自己的看法。他們不可能被強迫或被威脅而同意你我的觀點。但他們會受到我們和藹而友善態度的開導。

信念

最近在蘇州的教育網站上看到了一位老師辛苦整理的智慧短文,一共70多篇,一直吸引我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一頁一頁的讀完。其中很多是自己在中學的時候就聽說過,也有的是上個學期剛剛聽說過;有的是深深引起了自己的同感,有的是至今尚未感悟。生活中常常思考,有益於健康。他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嗜酒如命且毒癮甚深,有好幾次差點把命都給送了,就因為在酒吧裏看不順眼一位酒保而犯下殺人罪,被判終身監禁。

他有兩個兒子,年齡相差才一歲,其中一個跟他老爸一樣有很重的毒癮,靠偷竊和勒索為生,不久也因犯了殺人罪而坐監。

另外一個兒子可不一樣了,他擔任一家大企業的分公司經理,有美滿的婚姻,養了三個可愛的孩子,既不喝酒更未吸毒。

為什麼同出於一個父親,在完全相同的環境下長大,兩個人卻會有不同的命運?在一次個別的私下訪問中,有人問起造成他們現況的原因,二人竟然是相同的答案:

“有這樣的老子,我還能有什麼辦法?”我們經常以為一個人的成就深受環境所影響,有什麼樣的遭遇就有什麼樣的人生。這實在是再荒謬不過了,影響我們人生的絕不是環境,也絕不是遭遇,而得看我們對這一切是抱持什麼樣的信念。

有兩位年屆七十歲的老太太,對於未來也因不同的信念而有了不同的人生。一位認為到了這個年紀可算是人生的盡頭,於是便開始料理後事;然而另一位卻認為一個人能做什麼事不在於年齡的大小,而在於是怎麼個想法。

於是她給自己訂下了更高的期許,在七十歲高齡之際開始學習登山,隨後的二十五年裏她一直冒險攀登高山,其中幾座還是世界上有名的。

當她九十五的時候,她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齡最高的紀錄。她就是大大有名的克魯克斯老太太。

人生到底是喜劇收場還是悲劇落幕,是豐豐富富的還是無聲無息的,就全在於這個人到底抱持的是什麼樣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