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談判也是脫稿講話中的一種,在辯論中如何能夠做到唇槍舌戰的同時,既能夠讓自己在士氣上占上風又能夠不有損對方的尊嚴。這就要求講話者巧妙運用辯論的技巧,既能夠達到交流思想的目的又能顯示出自己的機敏才智,而不是一味的隻求勝負。
情景一:如何巧妙運用辯論技巧
【範例點評】
辯論是進步的體現,有爭論才有進步。長久以來,大家對辯論總是持有這樣的觀點:無論爭論得如何激烈,真理隻存在一個。因此,在辯論發生時,大家總是習慣於去追究到底是哪一方是正確的,哪一方是錯誤的。很少有人關注在辯論過程中,辯論雙方的思維方式以及如何用辯證地眼光去問題。
一次對柏楊先生的《醜陋的中國人》的觀點所進行的一場辯論:“醜陋”和“俊美”,是一對反義詞,這也正是辯論的關鍵點,可是問題在於,當這對“反義詞”被冠名在中國人的頭上時,大家是否仍能夠保持了這種針鋒相對的“交鋒”關係呢?答案是:沒有。根本沒有發生真正意義上的思想交鋒。
在《醜陋的中國人》一文中,語言上固然不無偏激之處,但是這篇文章所揭示的畢竟是在中國現實中有所存在的“假、醜、惡”,更值得注意的是,柏楊先生並沒有“以美為醜”,沒有把中華民族所傳承下來的美好品德也作為“醜陋”加以批判。這一著作在國內引起強烈的轟動,也曾有不少人以“中國人醜陋嗎?”“俊美的中國人”等為話題表達不同的看法與建議。可是如果讀一讀這些文章,大家又可以發現,這些作者大談特談的都是好的方麵,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或者是中華民族揚名於世界的成就。而且大家不約而同的做到了一點:沒有“以醜為美”,沒有把中華民族的劣根性、墨守陳規、固步自封的心理作為“俊美”加以褒獎。結果是,這場隔空辯論其實是學者們各自單方麵地“論”,並未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辯”。柏楊先生深刻揭露了中華民族“壞”的心理習俗一麵,殷切期望能夠盡快割除;而反駁者則是用強光照亮了中華民族“好”的品德特性的一麵,並且盼望這些好的品性能夠發揚光大。雙方所論的在表麵上看起來是同一個命題:中國人,但其實卻是同一命題下的兩個分支,即中國人優點和缺點。柏楊先生否定中國人了“壞”的一麵,並未對“好”的一麵進行批判;反駁者褒揚了中國人“好”的一麵,也並未讚揚“壞”的一麵,雙方的“論”其實存在著一條清晰的“分割線”。
仔細分析這場“論爭”,可以說,“醜陋的中國人”這一觀點並沒有錯;“俊美的中國人這一認識也是正確的。之所以會引發這場“辯論”,是因為柏楊先生將“醜陋”的帽子扣在了中國人的頭上,引來了一些學者在民族情感寄托方麵的不愉快。當然,感情上的不愉快是不應該強加於“理智”上的判斷,但是在辯論思維方麵的不同層次最終引發了這場爭論。結果卻是:這場看似打得火熱的論爭,就像兩列相對而行的火車,但是確是疾馳在平行的軌道上,它們在某一地點相遇,並未發生“撞擊”,在它們“相遇”後,兩輛列車擦肩而過,又按照各自“批判缺點”和“讚揚美德”兩條平行軌道繼續前進了。
唇槍舌戰是論辯的最好體現,是激動人心的,但無論誰勝誰負,論辯總得有個結束,結束的時候也應該有一個圓滿的散場。論辯場上的意氣風發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是人與人之間思想交流溝通的一種方式。如果大家隻是一味的盯住論辯的輸贏,而忽略收場,就會讓論辯變質,導致人際關係的緊張甚至惡化。
【技巧指導】
反客為主的表麵意思是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常常是指變被動為主動。在辯論賽中,被動即處於賽場上的劣勢,也往往是最終失敗的先兆。通常說辯論賽中的反客為主,就是在論辯中讓處於劣勢的自己絕地反擊,變被動為主動。那麼怎樣才能做到變被動為主動呢?大家可以參照以下幾種反客為主的技巧。
1.借力打力
大家經常可以在武俠小說中看到一些武功招數,其中有一招叫做“借力打力”,意思是說內力深厚的人,可以把對方攻擊自己的力量轉化成反攻力量,並以此來反擊對方。這種招數同樣可以運用到論辯中來。
舉個例子:在關於"知難行易"的辯論中,看看他們是怎樣“借力打力”的。
正方:那些罪犯正是因為上了刑場,死到臨頭才知道法律的權威性,才懂得害怕。法律的尊嚴,就是“知難”呐,對方辨友!台下響起熱烈的掌聲。
反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難”的犯罪事例來論證“知易行難"時,正方馬上運用了“借力打力”的招數,從“知法不易”的角度入手,強化乙方觀點,給對方以有力的回擊,奇跡般的扭轉局麵,讓處於劣勢的自己翻身成為占有優勢的一方。
在這場辯論中,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證“借力打力”,是因為他有一係列新譯字詞的理論作為自己論證的強大後盾:辯題中的“知”,不僅僅是“知道”的“知”.而更應該是建立在人理性思維和處事基礎上的“知”;守法並不難,但是要懂得時刻保持人的理性,克製內心滋生出的邪惡欲望,卻是很難的。這樣,正方就乘機借反方狹隘、低位定義的“知易”和“行難”進行有力的回擊,擊潰了反方構建在“知”和“行”最淺層麵上的理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