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分配時間

受聽眾可接受性的製約,麵對聽眾的獨自式發言,演講往往有一定的時間限製,所以修改時還須考慮篇幅長短是否符合規定的時限。如果超過規定的時限,應當壓縮文字,刪減篇幅。倘若不到規定的時限,有必要的話,還要再增加材料、擴充內容。最好是在保持內容完整的前提下,使內容具有一定的伸縮性。這樣,臨場時,可以根據聽眾的反應隨時作出調整,靈活機動地把握時間。

不會刪減自己的談話內容以適應這個時代快速氣氛的演說者,將不會受到歡迎,而且,有時還會受到聽眾的排斥。

一位演說者,是位醫生,有天晚上,在布魯克林的大學俱樂部演講。那次集會,時間拖得很長,已有很多人上台說過話了。輪到他演講時,已是淩晨1點鍾了。

他要是為人機智圓滑一點,或是善解人意一點,應該上台說上十幾句,然後讓人們回家去。但他沒有這樣做,反而展開了一場長達45分鍾的長篇演說,極力反對活體解剖。他還沒講到一半,聽眾就希望他從窗口摔出去,並摔斷某些部位,任何部位都可以,隻要能讓他住口就行。

控製好演講的時間,就必然涉及演講內容精練的問題,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一般來說,演講要短,要精粹,長了沒人聽。精練,是所有著名口才家的共同特色。即使是曆史上許多具有重大意見的著名演講,雖然內容博大精深,卻大多以短小精悍製勝。

例如,斯大林在前蘇聯麵臨德國法西斯瘋狂進攻的緊急關頭,在莫斯科紅場作動員衛國戰爭的演說,總共才講了1700多字,用了不到10分鍾;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演說,舉世矚目,僅有1200多字,用了五六分鍾,卻把馬克思光輝一生的偉大貢獻概括無遺。

可與華盛頓相提並論的美國第十二任總統林肯,在他一生中發表過許多重要演說。但最引人矚目、評價最高的一次演說,就是在葛提斯堡為紀念一次戰役勝利和慶祝國家烈士公墓建成的大會上的演講。這次演講不到3分鍾,共10句話。當時,新聞記者甚至連拍照都來不及,他卻已經講完了。但他的演講觀點明確,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民有、民活、民享”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而且邏輯嚴謹,語言精湛深刻,有極大的鼓動力和號召力。3萬多聽眾發出了經久不息的掌聲。連在他之前演講了兩個小時的著名演說家埃弗雷特也寫信給林肯承認:“如果我在兩個小時內所講的東西,能稍微及你在兩分鍾內所講的中心思想的話,那麼,我就十分欣慰了。”

那麼,怎樣才能使演講的語言精練呢?

首先,要在觀察認識事物上下工夫,隻有當你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了如指掌的時候,才可能一語道破。

其次,要學會摒棄無用信息、剩餘信息,壓縮次要信息,提高傳遞有效信息的時間利用率。

為此,在演講中應切實做到“四戒”:

一戒空話套話。有些人一開口就“穿靴戴帽”,少不了客套、謙虛,一分析問題就按老俗套念空口號,有效信息幾乎等於零。

二戒重複累贅。有些有用的信息由說話人發出後,聽眾便接受並儲存起來了;但說話人卻說話囉嗦重複,以大同小異的形式多次輸出,這些信息就成了不必要的剩餘信息。

三戒節外生枝。說話人沒有掌握好主題,因此在一些細枝末節上發揮太多,或意已盡而言不止。這些內容雖然也包含不少信息,但卻不是主要信息,而是與主題關係不大的次要信息。次要信息太多,不但會降低時間利用率,而且會幹擾主要信息的傳遞和儲存,也就會影響主題的表達,必須力戒。

四戒口頭禪。有些人講話脫不了“口頭禪”,什麼“啊”、“這個”、“那個”、“對不對”、“是嗎”、“這個問題來說”,差不多句句不離口,雖然演講者並非有意,可對聽眾來說,不但全是無用信息,而且令人生厭,所以也必須戒掉。

“煽情”的技巧

演講要達到宣傳育人的目的,要使人思想有所觸動,首先,必須掀動他的情感,即所謂“通情才能達理”。

對於演講者來說,他(她)要懷著強烈的、帶爆發性的情感,實在有話要說,非說不可,不吐不快,才能講好。

激情上來了,往往思想和語言便“浩蕩其沛然矣”。

那麼,演講者該如何傳達自己充沛的情感呢?

——語意傳情

演講者要抒發的情感,首先飽含在演講內容之中。

從演講的命題到演講的觀點,從演講的敘述到演講的議論,以至演講中直抒胸臆之處,都浸透著演講者的感情,隻不過是表達感情的手段不同,有的直接,有的間接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