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複製早年成長環境的慣性模式。慣性的作用在生活中對人的影響力巨大。
有些人因為早年的生活環境需要,因此習慣性地在生活的各個層麵裏均擔任犧牲、照顧者的角色,即使這樣的慣性已使他在生活的各個領域裏都過分精力耗盡、障礙重重,但仍繼續如此。
有些人則一直到成年之後,仍慣性地持續著凡事依賴、被動,逃避擔負責任、難做決斷的習慣。盡管這樣的習慣模式已讓他在生活的各個領域裏窒礙難行,造成自己與旁人不少的困擾與傷害,但當事者卻往往沒有力求改變的自覺與行動。
許多人說話的方式、交友的偏好、工作的態度、情緒的表達等,都有著固定的模式可循。如果這些模式、習慣是正麵的,那麼在生活的各個層麵上,就會持續出現正麵的影響。但如果是負麵、消極的,那麼往往會變成一種惡性循環,做人一再犯錯、一再學習,一再領略、一再迷失。
對於這些已有的舊習,有的人為了改變它也著實費了一番功夫,可還是不見有什麼起色,就如下麵所寫的這位年輕人。
有一位年輕人,他為了生活心裏煩躁不安。他決定找心理醫生谘詢,幫助他改變這種心理現狀。
他找到了一家位於巷子裏的診所,走進了醫生的候診室,發現裏麵布置得很雅致,但沒有接待護士。候診室裏有兩扇門,一扇寫著“男人”,另一扇為“女人”。
他走進那扇寫著“男人”的門,之後又遇到了兩扇門。一扇標寫著“樂觀”,另一扇則寫著“保守”。知道自己是個保守的人,於是那個年輕人走進了那扇寫著“保守”的門。
結果,他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又有兩扇門的房間。其中一扇上麵寫的是“冒險改變”,另一扇寫的是“保留舊習”。他知道自己是難以割舍熟悉的一切,所以他進了“保留舊習”。那扇門最後,他發現自己又回到了巷子裏。
要擺脫守舊的束縛,不讓它困擾你,就得徹底打破過去的舊習。一個人的種種習慣與偏好,常常會成為個人生活中的盲點。
由於對未知的恐懼,對自己的缺乏了解,人們多不願主動放棄現有的習慣模式。往往寧可選擇熟悉的痛苦與不和諧,也不願接受釋放痛苦可能帶來的風險、不習慣與不確定。
舍棄慣性模式的痛苦,常是相當巨大與不適,然而,當一個人在生命的路程上走得越遠、越深,他就會經曆更新、更好的想法、觀念和理論的誕生,因此也就經曆越多舊觀念、老習慣的死亡,了解到舍棄的必要性與不得不然。
舊的死亡,等於新的誕生,必要的舍棄和剝除,人生中才能體驗到越多的歡樂、創造與重生。
要改變,就要有改變的膽量。有的人雖然想改變,卻沒有改變的膽量,他們為未來憂慮,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其實,未來是什麼樣,不管好還是不好,關鍵是看你是如何行動。
最大的敵人往往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自己的障礙,如果你想改變,而改變不了,肯定是你為你自己設下了障礙,阻止了改變的腳步。
要勇於實踐。光有想改變的想法是不夠的,還需要決心和毅力,並改變思想觀念,改變行為方式,用新的思維方式和行動來做現在的事。隻要富於創造和舍棄,就能擺脫過去的守舊,走向新的彼岸。
自愛珍語
創新是改變舊習的法寶,每一天都是創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