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退中掠來的數十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在大筆獎金和克隆兵的槍口威脅之下,隻能老老實實的協助尼奧博士在兩個月內完成了這一龐大的工程,鑄就了李爾勢力的基礎。
李爾並不想動叛亂,他根本就不敢,這一切隻是想自保而已。
在大銀河殖民時代的這幾百年中,聯盟內部有無數的野心家進行過類似的陰謀,但是聯盟政府根本就不在乎這些陰謀活動,擁有幾乎無限動員力量的聯盟不是幾百萬幾千萬甚至幾億克隆兵就可以挑戰的。
隻要聯盟將生產機製轉入戰時機製,聯盟政府可以在一年之內生產幾百億個克隆兵或者生化兵,而且隻會更加優秀和強大。
在聯盟境內組織一支百萬噸級的艦隊很容易,幾乎任何一顆經過三十年開的殖民星都可以做到,軍艦、各種補給品和軍事物資都可以通過購買解決,士兵和軍官隻要張貼出布告便可就地招募完成。
但是過千萬噸的艦隊就非常困難了,需要考慮的問題成千上百,足夠的氧氣、兵員、食物、維護能力、隱蔽的基地、無數的資金、日常訓練、軟件研能力等等數不勝數。
能夠成立這種級別艦隊的組織和個人非常之多,幾乎每個殖民星上都有幾個,但是隻要他們準備裝備上千萬噸級別的艦隊,敏感物資大量流動,立刻就會被覺,聯盟軍方隻要很簡單的頒布幾個禁令,比如:禁止向某星球提供某種艦隻配件和軍事物資,這支軍隊就會立刻喪失持續作戰的能力。
幾次戰鬥之後,這支叛軍的戰鬥力就會減半。
社會分工極為細化、科技極為達的結果就是讓大部分地區的經濟變得很脆弱,隻要有足夠的人口基數,任何殖民星都可以展出成熟的科技,但最先進的技術永遠都被聯盟控製著。
一個細胞很容易就會被殺死,但成千上萬可以互補的細胞組織才是不可消滅的,聯盟正是由無數個這種達的殖民星組成的。
任何一個星球都不可能完成一支千萬噸級艦隊的完善配套,聯盟曆史上的曆次殖民星叛亂都是經過長期精心的準備的,但它們仍然失敗了。
規模最大的第二次昌吉星團叛亂,昌吉星團極端教派的商人們經過七十年的準備,儲備了包括克隆兵在內的三億名官兵,數十億噸的戰艦和無數的戰略物資,實力幾乎是聯盟常備兵力的一半以上了,反叛的初期隻用了三個月,就占領了大半個第三懸臂。
可是在嚴密的封鎖之下,幾次大戰之後,福昌叛軍就迅的衰落了,現在整個昌吉星團隻有少量的叛軍還在活動。
在擁有人工智能的情況下,聯盟的生產力幾乎是無限的,可怕的動員力幾乎無法戰勝,所以李爾從來就沒想過要背叛聯盟,或者成為海盜。
目前準備消滅他的也隻是第四懸臂軍事委員會內的部分高層,李爾一直在使用法律訴訟和布電影等方法向聯盟民間宣傳自己的無辜,周幼斌如此性急的窮追正表明了他策略的成功。
現在周幼斌等人進攻他的理由隻是因為他抵抗了高八虎對他的非法突襲,還有魯傑議長的汙蔑。但無論是執法程序上,還是事實法理之上,他都是受害者,一切的起因隻是他想保住屬於自己的星球。
至於魯傑議長的死,李爾自認沒有留下任何證據。
組建強大的艦隊保護自己,也是保證對抗持續到上訴達成的必要手段,沒有實力的人是無法伸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