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少說多聽常點頭(1 / 1)

越少思想的人,說話越多。

你覺得一個人多說話好呢?還是沉默好?以“說話是鐵,沉默是金”的說法,那便是沉默比多話好。人之言語即是行為的影子,我們常因言多而傷人,言語傷人勝於刀槍,刀傷易愈,舌傷難痊。

一個冷靜的傾聽者,不但受歡迎,且會逐漸知道許多事情。而一個喋喋不休者,就像一隻漏水的船,每一個搭客都想趕快逃離。同時,多說招怨,瞎說惹禍。正所謂言多必失,多言多敗。隻有沉默,才不至於被出賣。保持沉默便是保持不傷人。

我們可以說言語有時候是卑賤的東西,一個說話極隨便的人一定沒有責任心。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萬語,也不及一件事實留下的印象那麼深刻。多言是虛浮的象征,因為口頭慷慨的人,行動一定吝嗇。有道德的人絕不泛言,有信義者必不多言,有才謀者不必多言。多言取厭,虛言取薄,輕言取侮,唯有保持適當的緘默,別人才以為你是一位有智慧的人。

我們說話絕對要適量,無把握的事不要亂講,尤其當有陌生人比我們有經驗和有更多了解的人在座時,因為我們多說了,便是不打自招,揭露了自己的弱點及愚蠢,並失去了一個獲得智慧及經驗的機會。

一個人說得少而且說得好,便可視為紳士。因此,在我們的人生中,有兩種訓練是不可少的,那就是沉默與優美而文雅的談吐。如果我們不會機智的談吐,又不會適時沉默,是很大的缺憾,是不幸的。我們常因談說太多而後悔,所以,當你對某事沒有深刻了解的時候,最好還是保持沉默吧!

少說話固然是美德。但是,在社會交往中,就免不了說話。那怎樣說才好呢?要說話,則說自己經曆過的感慨之話,說心靈深處的衷心之話,說自己有把握的話,說能夠啟迪人的話,說能警戒人的話,說能教育人的話,說能溫暖人的話,說能使人排憂解難的話。自己無把握做到的話不要說,言不由衷的話不要說,傷人刺人的話不要說,無中生有的話不要說,惡言惡語的話不要說,傷害情感的話不要說,造謠中傷的話不要說,粗話不要說。

做一個傾聽者,是談話藝術當中一項重要的條件。因為能靜靜聆聽別人意見的人,必定是一個富於思想和具有謙虛柔和性格的人,這種人在人群之中,最先也許不大受人注意,但事後則是最受人尊敬的。因為他虛心,所以為任何人所喜愛;因為他善於思維,所以為眾人所尊重。

要“多聽少說常點頭”並不容易,其實這並不抵觸自己的原則,隻有這種處世,人們的關係才不易斷,才能持久,才能存在。

一位少年隻身離家,要到外麵打拚天下,臨行前,他的父親告訴他:“多聽少說常點頭”。這位父親真是個嚐過人性滋味的精明人,“多聽少說常點頭”,是一顆金丹。

事實上,這句話相當淺白,不用解釋也懂,但為何要如此做,可不是人人能懂。下麵就簡單一一說明。

“多聽”,就是多聽別人說,聽別人的做事經驗,聽別人的人際恩怨,聽別人話語透露出來的有關周圍環境的信息……多聽,別人就會因為你“多聽”而多說,他說得越多,你就知道得越多。

“少說”,能多聽,自然就會少說。少說不但可以“導引”對方多說,還可以避免流露自己的內心秘密,更可以避免說錯話,得罪人。少說,就成為一個冷靜的旁觀者,一切的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

“常點頭”,這並不是要你做個沒有主見的應聲蟲,而是避免在群體中成為別人眼裏“不合時宜”的人,也就是說,聽別人說話時,多點頭,表示你的專注和附和,如果有不同意見,也要先點頭再提出。無關緊要的事,不必堅持己見,多點頭迎合,並且配合,這樣子人人會當你是好朋友,你就沒有走不通的道路。

“多聽少說常點頭”的原理就在於順著客觀環境,避免突出自己,為的就是降低別人對你的可能傷害。

“多聽少說常點頭”這個原則適合於人一生中任何一個階段。初入社會,“多聽少說常點頭”是學習;中年時期,事業呈現上升態勢,“多聽少說常點頭”則可減少阻力:到了老年,不如緘默養氣,並且多“點頭”,鼓勵年輕人。

生存語錄

我們若要生活,就該為自己建造一座充滿感受、思索和行動的時鍾,用它來代替這個枯燥、單調、以愁悶來扼殺心靈,帶有責備意味和冷冷地滴答著的時間。

———(俄)高爾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