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習慣於把問題和責任推給別人,而很少進行自我反省,由此常走入剛愎自用的誤區。很多問題其實源於我們自身,如果我們每天自我反省一次的話,能成熟得很快,而且很多錯事能得以補救。
力求上進的人都是重視自省的,因為他們知道,自省是認識自己、改正錯誤、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徑,自省使人格不斷趨於完善,讓人走向成熟。孔子的學生曾參說,他每天從三方麵反複檢查自己:替人辦事有未曾竭盡心力之處嗎?與朋友交往有未能誠實相待之時嗎?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有尚未認真溫習的部分嗎?他就是這樣天天自省,長處繼續發揚,不足之處及時改正,最終成為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賢人。隻有善於發現並且敢於承認自己的過失,才可以進一步糾正過失。我們常常看不到自己的短處,很多缺點都是通過別人的指出才知道;這就要求我們有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別人善意的規勸和指責,反省自己的過失。
俗話說“忠言逆耳利於行”,那些逆耳忠言常常能照亮我們不易察覺的另一麵。唐太宗李世民就有一麵鏡子———宰相魏徵,倚助這位忠臣的當麵進諫,唐太宗改正了自己的許多缺點,完善了治國之道,迎來了國家的空前繁榮。這個輝煌業績的取得,不僅得益於魏徵的敢於直言,更應歸功於李世民寬闊的胸懷,試想想,如果他是一個聽不進意見的昏君,魏徵可能早就人頭落地了。正是由於他在聽了魏徵的諫言之後,能夠認真地檢討自己、反省自身,使得表麵上聽起來很刺耳的意見變成了治國安邦的金玉良言,而李世民的人格也因此變得崇高。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李世民關於鏡子的這句名言,讓我們知道了他是個愛“照鏡子”的男人。而“貞觀之治”的曆史,更讓我們知道李世民是個會“照鏡子”的優秀男人。在封建專製社會,李世民“照鏡子”能照到這個水平,實在是不容易了。“照鏡子”照出了一個好皇帝,無論是“以古為鏡”,還是“以人為鏡”,李世民這麵鏡子,都值得後人好好照照。
古人雲:“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這句話的意思是:日食過後,太陽更加燦爛輝煌;月食複明,月亮更加皎潔明媚。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見,但是改過之後,會得到人們更崇高的尊敬。一個人隨著成就的增大,職位的升高,會變得越來越自負;漸漸地,開始隻信任自己,不信任別人,認為自己是最強者,什麼都是對的,剛愎自用、唯我獨尊;這種人的情商會越來越低,也容易犯錯誤,而且由於他身居高位,一旦犯錯,危害極大。
國際著名曆史學家許倬雲教授在接受《哈佛商業評論》采訪時,曾借用唐代陸贄的話指出,領袖常犯的六個錯誤是:第一,我要勝過別人;第二,不願意聽別人數落我的過失;第三,喜歡辯論;第四,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第五,逞自己的威嚴;第六,拒絕別人的建言,剛愎自用。
先賢孔子曾說:吾一日三省吾身;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在節奏與步伐如此之快的知識經濟社會,職場人士不是考慮如何加快自己的步伐,而是要不斷地加快自省的步伐:自省自己的決策、行動、思想和創意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是否有更好的思路與創意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到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清醒地提醒自己:我們的目的不是做事,更不是忙碌不停,而是要借助所做的事情達到我們的目標,無論是自助還是助人!
生存語錄
天才是由於對事業的熱愛而發展起來的,簡直可以說天才,就其本質來論隻不過是對事業、對工作過程的熱愛而已。
———(蘇聯)高爾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