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三萬裏風起(1 / 2)

天,漸漸亮了。

將近一天一夜的時間,常樂並沒有讓西風原的神火力量起任何變化。

羅國的官員冷笑而視,其中一些人則不看常樂,而是望向莫非與梅欣兒。

在他們眼中,這兩個夏國的年輕人已然是他們羅國的人了。

小草有些焦急。

她此刻想的不是大夏的未來,而隻是少爺的名譽。

少爺是天底下最厲害的人,最有本事的人,他說能辦到的事,就一定能辦到。

可是……這一次到底是怎麼了?

她急得眼圈發紅,忍不住想落淚,又拚命咬牙忍住,生怕自己真的流下了眼淚,便給少爺帶來了晦氣,少爺便真的要失敗了。

常樂抬頭看著天空。

天空中,那淡淡的雲霧緩緩飄蕩著,如一片遮天之紗,其中隱約有些什麼在動,但當他仔細感應,卻發現什麼也沒有。

你需要力量。

需要能喚醒你意誌的力量。

那麼我便給你這力量。

可首先,先拜托您賜予我這種力量。

常樂在心中低語著,然後默默地閉上了眼睛。

前邊的“你”,指的是西風原。

後邊的“您”呢?

他閉眼,家鄉的景物便開始在他腦海中飛掠而過,漸漸變得繁雜繚亂。他在那文字中、圖畫中、人物中、景象中不斷地尋找,尋找著那最大的可能。

漸漸的,時空的錯亂景象變得緩慢下來,那些交織變幻的景物便漸漸消失,最後隻剩下了一本書。

有一篇古舊的文字展現在他的麵前,於是,他恍然大悟。

是的,如此,當可以喚醒你的意誌,讓你明白世間還有更廣闊的天地,你還有再向前行的可能。

他睜開了眼睛,目視長天,緩緩開口:

“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裏,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裏,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

這一段文章,出自《莊子·逍遙遊》,為其第六段,本來是商湯問大賢者棘的一段話,常樂直接將“湯之問棘也是已”這一句去掉。而因其中一句“有鳥焉,其名為鵬”,與上一句“其名為鯤”銜接不上而顯得無意義,因此改成《逍遙遊》第一段之中的一句“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文中提到了“泰山”,而這個世界並沒有泰山。不過常樂並未做更改,因為“泰”字本便有美好之意,解釋為“美好的大山”,也可通。

此篇文章的意思,是說在極北草木不生之地,有一片廣闊之海稱天池,其中有一種魚,身子寬便達幾千裏,無人知其有多長,名叫鯤。

鯤變化為鳥,便稱為鵬。這種鳥背像泰山那樣大,翅膀像天邊的雲,借旋風之勢飛上九萬裏的高天,向南而去,它的目標,是最南邊的另一片廣闊海洋。

池塘邊的小麻雀聽聞之後,不由笑了起來,說:它想飛去哪裏?我飛騰而起,盡全力也不過達到幾丈高,也就在是草叢中飛來飛去而已,這就算是飛行的最高境界了,它卻說什麼飛上九萬裏?

鯤雖大,卻並不因自己的強大而滿足。它對外麵的世界依然充滿了好奇,所以才化而為鵬,一飛幾萬裏直上青天,向著遙遠不可知的南方而去,追找另一片海洋。

這是誌氣,亦是對自由的向往,對真理的渴求,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對未知世界的挑戰。

小麻雀自然不能理解,所以笑它,所以不信。

但那又如何?

鴳雀焉知鴻鵠之誌!

一文頌罷,常樂望向高天,沉聲問道:“你到底是鯤鵬,還是那連鴳雀也不如的東西?若是後者,那麼一切休提。若是前者……證明給你自己看!也證明給那些斥鴳看!”

聲音傳向高空,化為凡人無法看到的波動,重重疊疊,無止無休。

羅國諸官員愕然望向常樂。

雖然文道多是官員主修之道,但朝堂高官卻並非皆因文采了得而得位。有些文道之力微弱者,一時卻聽不懂常樂此文中的意思,因此詫異,而精於文道者,卻為這篇文章的立意所震驚,一時不敢相信,這樣的文章會出自一個年輕人之口。

不是心懷大誌者,如何能寫就這樣的雄文?

幾千裏寬的鯤,赫然天地間至強者,竟然卻不因此滿足,還要追求更廣闊的天地,探尋遙遠他方的真相,與其相比,我等凡人何其慚愧?

不過達到小小境界,便已開心滿足;不過登臨朝堂大門,便誌得意滿。

與鯤鵬相比,我等卻算什麼?

羅桓愕然望向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