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省的天山和阿爾泰山,向東與之相連的蒙古國、南西伯裏亞草原,以及我國的蒙省部分地區,向西穿越中亞腹地,一直到裏海和黑海沿岸,都存在著石人。它們沒有國界的區分,從造型上看,這些石人有男亦有女,有長者亦有兒童。
突厥,從公元六世紀中葉建國,到九世紀中葉滅亡,前後曆時280餘年。在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以及蒙古國和我國新省發現的眾多武士型石人,是突厥汗國留在草原上的惟一曆史見證。
據《周書》、《隋書》和新舊《唐書》等史書所記載,突厥人有著別具風格的埋葬儀式和風俗:人死之後,將死者的屍體停放在氈帳內,其子孫及其親屬殺馬羊,放在帳前進行祭祀,並牽著馬繞帳走七周。然後,進帳門用刀將臉劃破,血淚齊流,連續這樣做七次,才算完結。
以後再選擇一個日子,取死者所乘之馬及所用之物,與屍體一齊燒掉。將燒後的骨灰,等待著時間埋葬——春季死的,要等到秋末草木發了黃,才能埋葬;而秋冬死的,要等到春天草木繁茂時才去埋葬。埋葬骨灰的時候,親屬對其進行祭祀及走馬劃麵等儀式,與初死時所舉行的一樣。墓表上刻一石條,畫上死者形象及其生前征戰的情況。身前在戰場上殺一個人,則立一石塊,因此有的多至千百塊,並以所祭的羊馬頭銜刻掛在石表上。埋葬骨灰那天,男男女女都穿上鮮豔的盛裝,集會於埋葬的地方。而此時展現在我們麵前的這些石人,就是埋葬死者時所立的紀念物。
這種習俗源於草原上的人們一直信奉著一種古老的神秘宗教:薩滿教。
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最突出的特點是對祖先的崇拜。他們相信人死了以後靈魂不滅,祖先們雖然已經去世,但他們的靈魂始終和活著的人在一起。薩滿教也崇尚大自然,認為萬物有靈,因此並沒有統一的崇拜偶像和宗教規則。
居住在高山和草原上的民族,自然對山石、天地進行頂禮膜拜。對山石的崇拜自然會反映到喪葬風俗上去,遊牧民族普遍認為人死之後,靈魂可以升天,而搭乘升天的階梯便是可能通靈的石頭,將死者刻畫在石頭上的人像,那便是通天石人。
石人最早出現的年代被確定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突厥石人之後,石人文化的確開始急速衰退,這個時間的下限大約在公元11世紀。
石雕人像,都是選用整塊岩石雕鑿而成。從外表來看,有的雕鑿了全身人像,頭部、臉部、身軀,生動逼真,線條明快。有的佩戴的飾物件件可數,造型細膩。而有的僅僅是一塊大石頭上淺淺刻畫出幾條細線,粗略地顯出臉形的輪廓。這裏石人像最高的有三米多,最矮的也有六七十厘米。
服飾的衣領多呈圓形,胸前左右各有一個圓形鈴狀物,衣領相接處有鋸齒形狀浮雕物。有一尊石人,臉和眼部都是圓形,方直鼻,小嘴,胸前飾三角紋。還有一尊是武士石人,左手握刀,右手作托杯狀,腰帶雕刻草原石人精細,右側垂以圓形的袋囊,刻有八字胡,風度威嚴。
草原上分布最多的是武士形石人。武士型石人的特點,是麵部個體特點非常明顯,腰部雕刻的有腰帶的帶扣,腰上還掛著刀,手執物品有兵器、杯、缽等。此外也有女性石人等類型。
公元6世紀中葉至9世紀是草原石人的興盛時期,分布比較廣,具有代表性的是喬夏類型石人。喬夏類型石人是典型的武士型石人,多為圓雕,表現出了頭、頸肩、兩臂及服飾,雕刻了髭。右手或作托杯狀,或作執杯狀,左手握刀或劍。腰帶雕刻精細,帶下右側,往往垂以圓形袋囊或磨刀石等。短刀一般斜佩於下腹位置,不少的呈橫佩狀。長刀,一般是斜佩。有的石人短刀、長刀齊佩,很具大將風度。史書記載,突厥闕特勤死,中原皇朝“詔金吾將軍張去逸、都官朗中呂向賚璽書入蕃吊祭,並為立碑。上自為文書,仍立祠廟,刻石為像,四壁畫其戰陣之狀”。
林超手裏的這件比起雕刻精細的許多突厥石人自然要簡陋些,但在神韻方麵絕對有異曲同工之妙。隻是他不確定這東西究竟真是從古代遺傳下來,還是近代的仿製品而已。不過想來薩滿既然鄭重其事的托付於他,想來這東西的來曆應該屬於前者。
隻是在林超看來,即便這石人可能曆史久遠,但真的讓人看不出有何珍藏的價值所在。
一塊黑石頭有必要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