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煤礦疑惑(2 / 2)

張劍東本來就是一個曆史愛好者。當他還是一個高中生理科班尖子生的時候,就在緊張的學習間隙積極涉獵曆史書籍。那時對曆史的學習,完全是出於興趣,不抱有任何功利色彩。

這個好習慣一隻保留到大學畢業。隻是在參加工作後,繁忙的警務工作讓他可自由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少。

這本《我的前半生》,是張劍東在偵破方少剛被害案中了解到的。本意也就是為了滿足一下自己對曆史的興趣而已,並沒有指望著從中發現什麼偵破線索。來到大栗子溝前,就隨身攜帶,隻不過最近因為案件偵破日程緊張,所以一直沒有來得及看。

這回終於騰出了時間,張劍東決定認真品讀一下這本從岱山帶來的溥儀回憶錄。

在為溥儀個人命運感到唏噓之餘,他也在書中發現了關於本案的些許曆史鋪墊。如,溥儀在回憶錄中,陸續描述了自己無意間發現了建福宮中大量珍寶,後將珍寶偷到攝政王府,再將珍寶隨身攜帶等一係列事實。這與鄺大業的敘述是完全一致的。而據鄺大業教授的推斷,那柄玉斧很可能就是那個時候從建福宮流出,並一直被溥儀掌握的。

由於介入了玉斧案,所以張劍東此時讀書是有目的性的。凡是與案件無關的那些情節,張劍東都一眼帶過。所以,很快,他就看到溥儀在蘇聯對日宣戰後,被迫來到大栗子溝避難的那段記敘。

這一部分,自然是張劍東的重點關注內容。

此時,他手中的書,被翻到了第六章《偽滿十四年》當中的第十節《大崩潰》部分。

當中,以溥儀的口吻,記敘了1945年8月13日,也就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前兩天,溥儀對大栗子溝的描述,“大栗子溝是一座煤礦,在一個山彎裏,與朝鮮一江之隔,清晨,白霧彌漫著群山,太陽升起之後,青山翠穀,鳥語花香,景色極美,在當時,這一切在我的眼裏卻都是灰暗的。我住的地方是日本礦長的住宅,有七八間房,這種日本式的房間隔音不好,所以成天鬧哄哄的。……”

“等等!”張劍東心中突然一陣疑惑,“好像有點不對啊!”

看著白紙黑字,張劍東在回想自己來到大栗子溝以來的所見所聽,終於發現了疑點:溥儀的回憶錄明確記載“大栗子溝是一座‘煤礦’”。可是,為什麼當地派出所和村委會主任先後多次說過,這個大栗子溝附近產鐵,有個‘鐵礦’呢?

難道溥儀寫錯了,抑或是筆誤?

再一想,張劍東覺得溥儀不可能是筆誤。

首先,溥儀是在中國曆史上具有極其特殊地位的人,他的回憶錄具有相當程度的曆史研究價值。以當時國內對意識形態管控的政治環境,這本書一定會在出版前受到嚴格審查的。任何表述上的瑕疵都不可能逃過這樣嚴格的審查,更不要說是“筆誤”了。

其次,張劍東有意地翻看了出版商的信息。原來,這本書是由群眾出版社在文革前出版的。如果說對別的出版社,張劍東不了解還有情可原的話,那麼對群眾出版社,張劍東決對不會陌生——這是自成立之初就由公安部直屬的國家級出版社,向來以嚴謹嚴肅出名。對於這類書的出版,肯定是政治任務,必定會因為怕出紕漏而與溥儀反複確認和校對。而且,作為群眾出版社,要確認大栗子溝是一座煤礦,還是鐵礦,簡直易如反掌。

可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大栗子溝依然在書中被描述為一座“煤礦”,這一定是溥儀有意為之、出版社刻意“容錯”的結果。

可是,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一個大大問號,刻在了自己的的大腦。

已經有點頭疼了的張劍東突然又覺得有點好笑。感覺自己的職業病犯了,有什麼必要為了書中的一處無關大雅的記敘而大傷腦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