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別,難以辨認,很難有一個現成的模式去設定它,但正因如此,與人打交道才成為可以造就成功的契機。做明白人的法則通常是:從縫裏看人,半開門做事,以確保自己不失手。當一切順當之後,再坦然相對。這叫防守策略。
很多人有個有問必答的習慣,不答就像是欠了人似的,所以每每說了自己無謂說的話。其實,我們對於自己不清楚的事、沒有興趣的事、沒有資格幹涉的事、不想發言的事,都絕對應該保持緘默。
一次,有位記者打電話問一位女作家,對某位藝員的婚變有什麼意見。這位作家沒有發表自己的見解,她的理由是:第一,那位藝員與我素昧平生,問我實在是多餘,即使是相識的,人家婚變也不容我嚼舌,第二,是我完全不明白為什麼我應該有意見。很多人有個有問必答的習慣,不答就像是欠了人似的,所以每每說了自己無謂說的話。其實,我們對於自己不清楚的事、沒有興趣的事、沒有資格幹涉的事、不想發言的事,都絕對應該保持緘默。別說不知道那是什麼一回事,即使知道,如果自覺不宜發言,還是少說幾句的好。也有一種人是意見專家,上至世界大事下至鄰居種盆花,他都有意見發表,什麼都關他的事,什麼都有高見,什麼他都懂。對於我們關心的事,我們免不了會有點意見,那當然是可以說出來的,即使解決不了問題,也至少反映一下我們的看法和感受。至於事不關己而且自己又絕對沒有建設性意見的,還是少開尊口的好些。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人的條件反射就是有問必答,有時為了不好意思不答,臨時就說了些荒謬多餘、自己回顧也後悔的話出來。明白了有問未必一定需要回答的道理,就能夠避免許多不得體的、不一定對彼此有益的話。如果你不想予人以生冷的印象,盡可以王顧左右而言他,岔開話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