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在對方處於逆境時給他一點關懷,最容易收到成效。
作家趙樹理下鄉有個經驗,不抱不哭的孩子。若一位大嫂懷裏抱著個孩子,孩子正在哭著,他會接過孩子,一邊哄著孩子,一邊和大嫂說話,很快就親熱地談起來了。起初,朋友們總是不理解,對作家說:“你應該把不哭的孩子抱過來,正哭著的不要去抱。孩子正哭著,你去抱,不是自討苦吃嗎?”趙樹理解釋說,能抱在懷裏的孩子,怕不會超過3歲。這樣的年齡,任情任性,無牽無掛,既不會敬重名人,更不會畏懼權貴,哭與不哭,連想都不會去想,全憑他一時的感覺。再從發展的趨勢說,正哭著的孩子,不外兩種可能:一是繼續哭下去,再是慢慢地停下來或戛然而止。孩子哭著,你不負任何責任,因為他原本就在哭著;而一旦不哭了,你就平白地得到一份好處。原本就不哭的孩子,也有兩種可能:一是繼續不哭,再就是“哇”的一聲哭了。不管他是為什麼哭的,都是在你手裏哭的,你都會落個“不討孩子喜歡”的名聲。
作家的過人之處在於,他選擇了孩子處於逆境的時候,給他以關懷。人際交往中的道理也是這樣。若能在對方處於逆境時給他一點關懷,最容易收到成效。逆境時的交往,需要的是真誠,你幫得了他,他感激你的關愛提攜;你沒有成功,他感激你的愛心友誼。人在順境時則不同了,他正春風得意,別人的關注有如錦上添花,有也無足輕重。此時如果你們初交除了真誠,還需要技巧,這就比失意時困難得多了。孩子不哭的時候,我們盡量不要去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