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接受也是一種美德。這表示你敞開自己的心扉,露出最脆弱的自我,並在接受別人的愛時毫不恐懼。
朋友邀請郭樸參加他們的銀婚紀念會,郭樸因為自己行動不便推辭了,可是,朋友卻堅持送他去。幾天後,郭樸家的電腦出了故障,那位朋友又替他修好。郭樸十分感謝,於是送他一盒巧克力,附帶一張謝卡。可是,朋友卻生氣地說:“你不能這樣。請拿回去。”郭樸解釋說自己隻是想送他一點兒東西,聊表謝意而已。“但是你根本就用不著謝我,”朋友說,“我們是朋友啊!”朋友顯然不大高興。郭樸有點兒不明白:為什麼他不肯大方地接受我的禮物呢?後來郭樸才漸漸明白:朋友以為他送禮物是為了還人情債,把他的行為貶低了。而自己呢?竟然蠢得以為自己可以償還他對自己的關懷。郭樸這才恍然大悟,不能大方領情的原來是自己。
有個朋友永遠在戀愛,永遠在追求。但是,隻要他所追求的女子還他以情,他就會馬上打退堂鼓。“我在示愛時,一切由我控製。”他說,“但如果反過來,那就變成她控製我了。”正因為怕失去控製權,所以許多人不敢領情。有些人在給予的時候,會感到安全和優越。但接受卻會使情形倒轉,令他們感到自己受惠於人。有個人到朋友家做客時,總是帶去一些糖果、進口幹酪或親手刺繡的靠墊套子。可是,要是朋友給她一個蛋糕,她就會說:“我從來不吃甜的東西。”如果朋友給她自製的酸菜,她會說:“我受不了酸菜,太酸了。”她總是拒絕朋友的禮物。為了保持自信,她隻做施予者,從不做接受的一方。也許,你不肯領情的另一個原因是生怕不能做等量齊觀的回報。一位家境不大好的鄰居常來劉偉家看電視連續劇,但總是在節目播完之前便離去,一麵走一麵說:“簡直一塌糊塗,幸好我家沒有電視機。”可是到了下個星期,他又來看同一個連續劇。他按捺不住對觀看電視的樂趣,因為如果他那樣做,就等於承認欠了別人的人情,而這是他無力回報的。其實,接受也是一種美德。這表示你能夠相信別人真關懷你、希望你快樂;這表示你拋棄了假麵具,不再固執地認為自己可以無求於人,承認別人有能力豐富你,給予你所需要的;這表示你敞開自己的心扉,露出最脆弱的自我,並在接受別人的愛時毫不恐懼。“上帝喜歡樂意奉獻的人。”《聖經·新約》中說。但是如果送出的禮物不獲賞識,則非施贈的人所樂見,我們可以肯定,上帝也愛一個愉快的接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