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內黃縣梁莊鄉三楊莊。屬於濮陽市區與內黃縣交界,《山海經》中這裏東屬帝丘,西曰頓丘。——這是兩處中國史從傳說時代到信史時代都無法錯過的名字。
三皇五帝中的顓頊與帝嚳,建都並安葬於此,現在三楊莊還有二帝陵,每年都有幾十萬民眾包括海內外華人華僑前來尋根問祖,傳說創造出文字的倉頡安葬於此,孔子的高徒子路也是安葬於這片區域,這裏,更是走出了商鞅與呂不韋兩個改變了中國王朝史的牛人。
曆史都成為了過往,也許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豫北小村莊實在是太陌生了,但當內黃縣文物局張局長注視著地圖上這片黃沙遍布的區域時,他還是一次次的被三楊莊在那曆史長河中散發出璀璨光芒而感染得心潮澎湃。
內黃縣,這個因黃河得名的豫北小縣城,盡管有著燦爛的曆史:從顓頊帝嚳到商中宗,一直到“五胡亂華”時期以一己之力挽救漢民族的“武悼天王”冉閔,都是成長,建都於此,西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於此,嶽飛成長於此,這裏還是唐代大詩人沈全期的故裏,“鐵骨錚錚”的唐名臣魏征安家於此,墜子皇後喬清秀、“水彩畫之父”李建晨……可是,黃河的泛濫,讓這座縣域竟然文物古跡寥寥,除了大興寺塔、商中宗陵與二帝陵之外,可以說,麵對漫漫黃沙,內黃縣的考古史,已經有很多年沒有給人帶來驚喜了。
誰知道,剛進入新世紀,隻是一次普通的村民挖沙,竟然一下子挖出了一座中國的“龐貝古城”出來。——2003年,在三楊莊,就在二帝陵附近,發現了足以改變中國農業發展史的漢代村莊遺址。這裏保存了大量西漢晚期社會結構、農業生產、社會製度等方麵的信息,向世人展示了約2000年前的中國農家院布局,三楊莊遺址也以其獨特的考古研究地位、極大的考古藝術價值、豐富的曆史文化內涵、唯一完整的漢代遺存珍貴資料,被國家文物局等部門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6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十年的考古步伐,竟然沒有完全揭露這座漢代村莊遺址神秘的麵紗。這真是讓人又喜又憂,今天的縣文物局張局長西裝革履,打扮得十分的精神,與平日裏休閑隨意的衣著打扮的作風大相徑庭。
“頭兒,你今天真精神呀。”司機一邊開車一邊同張局長開著玩笑說道。
“那是,你不想想今天來的都是什麼人,美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及中國各地考古文博機構、有關高等院校的130餘名專家、學者今天全部來到咱們這裏,咱們可不能墮了咱們縣的威風呀。”張局長笑著說道。
“哇,這麼多?”司機驚訝的說道。“好想聽你說還有你一個老同學要來?”
“是啊,三楊莊楊家的人,楊健嶽,人家現在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了,可不像我,還窩在這一個小縣城裏。”張局長撇撇嘴,說道。
“頭兒,咱們縣發現了這麼轟動的考古奇跡,你還害怕英雄無用武之地麼?”司機說道。
“這才是我又喜又憂的地方啊。”張局長說道。
“怎麼說?這是好事啊。”司機不解地說道。
“是好事,咱們縣文物考古也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一回了,可是,這都挖了八年了,還沒個最終結果呢。再挖,我都該退休了。”張局長說道。
“頭兒,不是現場傳來消息有新的發現了麼?應該很快就有結果了,你擔心什麼。”
“希望吧。”張局長說道。
從河村回來,楊健嶽教授已經帶著楊曉茹和東方進來到了三楊莊的考古現場。
“也沒什麼啊。”東方進看了看漫漫的黃沙以及幾個大的考古坑洞說道。
“你還想看到什麼?又一處秦始皇陵兵馬俑麼?”楊曉茹瞥了一樣東方進說道。
現在已經是下午四點,昏黃的冬日懶懶地蕩在空中,三楊莊附近多沙崗,越有十幾米高,上麵稀稀疏疏地長著荊棘與矮樹,站到沙崗上,遠處是高高低低的槐樹林,漢代聚落遺址就位於一座沙崗背後,這裏本是老的硝河河道遺址,本來地勢就低,在沙崗的對比下,顯得落差更大。如今,在發掘出遺址的地方都搭滿了遮陽擋雨的大棚子。
楊健嶽等人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來到最早發現的庭院遺址的地方,還沒走到地點,就聽見七嘴八舌各種語言的人在熱烈地討論著。雖然說的大多都是讓翻譯們頭疼的專業術語,但楊健嶽還是從翻譯們生硬的翻譯中聽出其他學者們無外乎是關於漢代城市和聚落考古、手工業考古、農業考古、墓葬考古、簡牘研究、漢文化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及東亞考古等內容展開研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