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瞅著這就八月十五了,中秋佳節要到了,家家戶戶都在做月餅點心,小孩子們眼巴巴地等著盼著。
八月初十這天,桑榆、南山、梨花嫂一行三人,帶著樣板貨,進了三葉鎮。看看天色尚早,大商街可能還沒開門,他們便去了小市街那裏,想簡單吃碗餛飩麵。
桑榆在了解之後,覺得這三葉鎮規劃的是真不賴。單從功能上劃分,鎮裏主要就幾條街。
首屈一指的就是大商街,裏麵雲集的都是一些大商鋪,最好的綢緞行,最好的酒樓,最好的成衣鋪,以及桑榆之前去過的駐顏坊,都是在這條街上。
然後就是小商街,就在大商街往西,一拐彎相鄰的地方。頭一家就是皮料行,其實這皮料行也是個大鋪子,就是最裏頭的生皮加工坊,這味道實在不怎地好,才淪落到了小商街。另外一些米糧店,瓷器坊,布料行,點心鋪,首飾鋪,藥材鋪,也都在這小商街上。
大商街往東緊挨著的,是三葉鎮的中心大街,這條街貫通南北穿鎮而過,是進鎮與出穀的必經之路,叫做上馬道。這條交通要道正是三葉鎮的雛形,也是三葉鎮能繁華起來的緣由。
上馬道兩旁的店鋪,多是客棧酒肆、賭坊茶館,都是給往來客商提供方便之處,二丫夫婿家的福來茶館,就開在這條街上。出鎮的那頭有一家馬匹行,而相對的另一頭,則有一家青樓、一家戲館。
小市街其實不算街,與其它幾條街相比,它窄小寒酸許多,兩架馬車都不能並排而過,這裏是三葉鎮趕集的地方,往來的人們隻能步行。
小市街一頭集中的是臨時搭建的小飯館,其餘地方就是各種小攤小販,擺攤做生意的地方。什麼賣菜的賣肉的,吹糖人的捏麵泥的,賣首飾的賣字畫的,批字算卦的,打把式賣大力丸的,都各有場子。上次桂花來賣新式布花草帽,就是在集市邊角上,弄了個小攤位。
這三葉鎮上,上馬道那條中心街,一般都是徹夜不歇,或是開到很晚的。而開街最早的是小市街,接著是小商街,最後是大商街。
話說桑榆與南山、梨花嫂一起,在這小市街頭上,挑了個餛飩麵館,一邊坐下吃朝飯,一邊等著大商街開街。餛飩攤兒是一對老夫妻開的,見他們一旁放著獨輪車,車上有四角方方柳條大筐,上麵還用紅絨布蓋著,就當他們是來趕集擺攤的了。
食客不多,老婆婆將餛飩送上來,順勢就坐在了四角桌空出的那麵板凳上,問南山道:“做買賣的?這來得可有點晚了,沒占著攤位吧?要是不著急,可以等等,我與我家老頭子體力不行,賣完清早這陣功夫就收攤了。”
南山還未答話,一旁的梨花嫂接過話來:“阿婆,你看我們三人,誰是老板誰是夥計?”
老婆婆原本與南山說話,就是覺得他是做主的,此刻梨花嫂一問,她倒有些不確定了,遲疑對梨花嫂道:“你最年長,看著又能說會道,這麼說你是老板?”
梨花嫂捧著碗,嗬嗬地樂了,下巴一抬往桑榆那一示意道:“阿婆看走眼啦,那才是我們老板哪。”
桑榆正在那兒剝茶葉蛋,聞言樂嗬嗬抬頭道:“阿婆別聽我嫂子瞎說,今兒個是剛開頭,這買賣要是成了,那才能算半個老板。”說完轉移話題道,“阿婆,最近鎮上有沒有什麼新鮮事兒啊?”
那阿婆眯著眼睛想了一會兒道:“今兒個一大早,聽食客說那麼兩句,好像是上馬道福來茶館,雇了不少人灑水掃街,聽說要從陽關城來個大人物,反正今兒個上馬道那頭,一大早就鬧哄哄的。”說完又惋惜道,“聽說一人負責百尺,要幹淨至極才行,每人能得五十文呢!我家老頭子叨叨一早上了,說他要是還年輕,準能多賺來這五十文錢。”
桑榆看季南山吃完了,又給他要了一碗餛飩,老婆婆去下餛飩,梨花嫂小聲道:“福來茶館,不是二丫婆家開的嗎?不知她家要來什麼大人物回到古代當將軍。說到這,前幾天秋白還跟我說呢,說二丫回娘家住了兩天,隨行的還有兩個丫頭一個小廝伺候著,帶了好多禮品回來,桂花看花了眼,天天湊二丫眼皮底子下去,恨不能去抱抱大腿親親腳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