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疑中之疑,比之自內,不自失也。譯文
布下重重疑陣,從敵人內部尋找能為我所用的人,自己就不會失敗。
“按語”
間者,使敵人自相疑忌也;反間者,因敵之間而間之也。如燕昭王薨,惠王自為太子時,不快於樂毅。田單乃縱反間曰:“樂毅與燕王有隙,畏誅,欲連兵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齊人惟恐他將來,即墨殘矣!”惠王聞之,即使騎劫代將,毅遂奔趙。如周瑜利用曹操間諜以間其將,亦疑中之疑之局也。“按語譯文”
所謂用間,就是使敵人自相懷疑;所謂反間,就是利用敵人的間諜達到我方的目的。燕昭王死後,惠王和大將樂毅有私仇。齊國大將田單於是乘機用反間計,故意說:“樂毅與燕惠王有私仇,怕惠王殺他,所以他想聯合齊國軍隊,稱王於齊國。由於齊人還沒有投降他,所以他才不肯馬上攻下即墨,目的是為了等待時機,成就大事。目前齊人最怕燕國改派別的大將取代樂毅,若那樣即墨城早就陷落了!”燕惠王聽信了這一謠言,便用騎劫取代樂毅,樂毅被迫逃回趙國。又如三國時東吳大將周瑜曾利用曹操派來的間諜,反而去離間曹操的大將,同樣也是以假對假的謀策。“計語出處”
此計出自孫子《用間》篇:“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又有用間有五,有鄉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實也。鄉間者,因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同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固其敵間而用之。……
“計語詳解”
反間計,原文的大意是說:在疑陣中再布疑陣,使敵內部自生矛盾,我方就可萬無一失。說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敵人的間諜反過來為我所用。在戰爭中,雙方使用間諜,是十分常見的。《孫子兵法》就特別強調間諜的作用,認為將帥打仗必須事先了解敵方的情況。要準確掌握敵方的情況,不可靠鬼神,不可靠經驗,“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這裏的“人”,就是間諜。《孫子兵法》專門有一篇《用間篇》,指出有五種間諜。收買敵方官吏作間諜,叫內間;收買或利用敵方派來的間諜為我所用,叫反間;故意製造和泄露假情況給敵方間諜,叫死間;派人去敵方偵察,再回來報告情況,叫生間。唐代杜牧解釋反間計特別清楚,他說:“敵有間來窺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賂誘之,反為我用;或佯為不覺,示以偽情而縱之,則敵人之間,反為我用也。”
三國時期,赤壁大戰前夕,周瑜巧用反間計殺了精通水戰的叛將蔡瑁、張允,就是個有名例子。
曹操率領號稱的83萬大軍,準備渡過長江,占據南方。當時,孫劉聯合抗曹,但兵力比曹軍要少得多。
曹操的隊伍都由北方士兵組成,善於馬戰,可不善於水戰。正好有兩個精通水戰的降將蔡瑁、張允可以為曹操訓練水軍。曹操把這兩個人當作寶貝,優待有加。一次東吳主帥周瑜見對岸曹軍在水中擺陣,井井有條,十分在行,心中大驚。他想一定要除掉這兩個心腹大患。
曹操一貫愛才,他知道周瑜年輕有為,是個軍事奇才,很想拉攏他。曹營謀士蔣幹自稱與周瑜曾是同窗好友,願意過江勸降。曹操當即讓蔣幹過江說服周瑜。
周瑜見蔣幹過江,一個反間計就已經醞釀成熟了。他熱情款待蔣幹,但規定隻敘友情,不談軍事,堵住了蔣幹的嘴巴。
周瑜佯裝大醉,邀蔣幹共眠。蔣幹難以入睡,看到了周瑜預備下的假信,認為蔡瑁、張允要與周瑜裏應外合。他趕快找機會回曹營,讓曹操看了那封偽信。曹操大怒,殺了蔡瑁、張允。等他冷靜下來,才知中了周瑜反間之計,但已無可奈何了。“範例解析:巧用反間計,嶽飛除劉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