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語言表達本領
科學技術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的節奏,也使人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遙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冷漠,但是人需要被自己的同類認同,僅僅是為了這一點,都能使他們要與他人發生關係,迫使他們走出自己窄小的天地與他人為交往而交往,不管是什麼形式的交往都必須借助語言這種工具,成功的交往,大概都少不了成功的語言。語言不是有效地幫助你,就是無形地阻礙著你,因而語言顯得越來越重要。怎樣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本領?將是擺在人們麵前的一個首要問題。
1.閃爍著智慧光芒的語言
睿智的語言可以為你增加一道美麗的光環,讓你的形象更加光彩奪目,人做任何事都可以貪圖省力、簡單、不動腦筋,惟獨說話不可“偷懶”,否則將會得不償失,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是話要想著說,不可搶著說,最容易說的話,你費了最大的勁才講出來,那一定會使你增色不少,相反,最難說的問題,你用最簡單的話回答了,那也會讓他人對你刮目相看,把複雜化為簡單,變簡單為複雜,都要你動一下腦筋,這並非簡單的玩語言,而是智慧的結晶,是追求語言的魅力。這些語言,可能反映了你的個性,或反映了你的睿智,或你的品質,所以語言的魅力就是你的魅力,這樣的語言往往為你增添了不少的光彩,最起碼不會讓人失望。
法國畫家奧拉斯·韋爾納在勒芸湖邊速寫,有兩個外國女青年在離他不遠的地方也在速寫。其中一個女青年走過來看著他畫,並談了些自己的看法,老畫家認真地聽著,彬彬有禮地向她致謝。
第二天,在一艘船上他又碰到了這位女青年。這位姑娘對他說:“先生,你是個法國人,你肯定認識偉大的畫家奧拉斯·韋爾納,聽說他就在這艘船上,請你指給我看看。”“小姐,你想見見他嗎?”“喔!我想見他。”“呃,小姐,您已經認識他了,因為昨天上午你給他上了一堂繪畫課。”
2.做任何事都有個“道理”
人與人之間,平等的關係和不平等的關係,都是有其“道理”的,就是因為這個“道理”的存在,人們對一些歧視、特權或不公正,往往都是默許了,所以這個道理在很多時候都是至關重要的,有了“道理”可以暢通無阻,沒有“道理”大概寸步難行,路就是“道”,依靠的就是一個“理”,所以有理走遍天下,不善言理的人往往視說話為畏途,會說理的人,都是呱呱叫的人,那些辦事能力強的人,也就是那些會說話會講理的人。其實這個“道理”就是行得通的依據,會找依據的人才能行得通。
以前有個國王,他向全國頒布了一條法令,不管誰犯了罪,隻要他說出三條駁不倒的真理,就可以獲得寬恕。
有一天,一個士兵犯了罪,該當處死。武士抓住他,把他押到法庭上。
“你知道新頒布的法令嗎?”法官問。
“知道”士兵回答。
“你能說出三條駁不倒的真理嗎?”法官問
“能”士兵回答。
“那你就說吧!”法官命令道。
於是士兵說道:
“如果有人對你說我生來就壞,你不要相信”。
“對,是這樣。”法官表示同意,“一個人不會生來就壞的”。
接著士兵說出第二條真理:
“如果有人對你說我現在很高興,你不要相信。”
“確實沒有哪個人處在你這種境地會很高興的。”法官同意道。
接著士兵又說;
“如果有人對你說,我現在跑了還會自動返回來,你不要相信”。
“你說得對,”法官肯定說,“沒有哪個人剛剛逃出虎口,又會重新投進去的,你的這三條真理無法駁倒。”
結果,士兵被釋放了。
3.現代哲人
我們在介紹語言學的時候,非常強調觀念的轉變和更新,這是有道理可講的,也是完全不用講道理的。希望講道理的人就認認真真地讀,不需要講道理的人,你就一笑了之,讓新觀念衝擊你的大腦,激活你的思維,為遊戲人生而遊戲一番,自知樂趣是什麼,我們不主張有什麼深刻的意義,隻期望有良好的感覺和實際的效果,這裏講的往往不是真理,而是謬誤,也無意讓讀者發現真理得到真理,隻是為了給你一種說法,表示對沒有掌握“真理”的人,表達能力較差的人,沒有“語感”的人的關心,希望人人都有一種“說法”,人人能受歡迎。或者受每一個人的歡迎,就像人們曾經問朱哈:“真理的位置在哪兒?”朱哈說:“難道還要確定真理的位置嗎?真理無所不在!”
愛因斯坦常到大學去講授相對論。有一次,在去講課途中,司機對他說:“博士,我聽過你的課大概有30次了,我已經記得很清楚了,我敢說,這課我也能上哩!”
“那麼,好吧,我給你一個機會。”愛因斯坦說:“現在我們要去的學校,那裏的人都不認識我,到了學校,我就戴上你的帽子充當司機,你就可以自稱愛因斯坦去講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