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當我們聽到一段動情的演說時,我們就可以認定那位演說者掌握了良好的說話時機和技巧。也就是說,他知道該在什麼地方緩緩說話,什麼地方作有效的中斷;也知道該在什麼地方加快速度,把聽眾帶入高潮。具有這些條件的人,就是一位高明的演說家。那些口才優異的推銷員,也一樣要具備這些條件才能大大地提高成功率,並得到上司的賞識和器重。
文爾頓和湯姆遜兩人合著的《演說根本》一書中有這麼一段話,是告訴人們怎樣把握說話時機的很好例子。
“演說最漂亮的進行速度,完全在於發音是否清晰明了。有時為了采取歌唱似的語調,則會降低速度;但能夠加快速度,同時又能使聽眾明白的人,可能隻限於發音特別清楚的少數人。”
“不過,凡是能保持高速度的人,其主要原則還是在於多求變化。變化多,自然能夠吸引聽眾。該強調的時候就強調,決不裝模作樣。因為演說的主要目的,就是自始至終把你的意思傳達給聽眾。如果想要說的事既簡單又明了,那當然可以很快地交代過去;但如果需仔細說明的事,卻快馬加鞭、迫不及待地一口氣說完,那麼隻能留給聽眾一般性的印象而已。此時如果侃侃而談,聽眾聽來自會覺得你所說的每一個問題都是重要的。而如果是內容歡快、充滿幸福或者令人毛骨悚然的冒險故事,講到高潮之處或者情感將要進流而出之時,就必須加快說話的速度才能達到預期效果。當然,主題嚴肅、感情壓抑或者充滿懸念氣氛的部分,還是應該慢慢地敘述。”
1.拓展話題的領域
開始第一句話要注意的是使人人都能了解,人人都能發表看法,由此再探出對方的興趣和愛好,拓展談話的領域。如果指著一件雕刻說:“真像某某的作品!”或是聽見鳥唱就說:“很有門德爾鬆音樂的風味”,除非知道對方是內行,否則不僅不能討好,而且會在背後挨罵的。
如果不知道對方的職業,就不可胡亂問他。因為社會上免不了有人會失業。如果你想開拓談話的領域而希望知道他的職業,隻能用試探他的方法:“先生常常去遊泳嗎?”如果他說“不”,你就可以問他是否很忙,“每天上哪兒消遣最多呢?”接下去探出他是否有固定工作。如果他回答“是”,你便可加上一句問他平時什麼時候去遊泳,從而判斷他有無職業。如果他說是星期天或每天下午5時以後去,那無疑是有固定工作。
確定了別人有工作,才可問他的職業,這樣就可以談他的工作範圍內的事情。如果不知對方有沒有職業,或確知對方為失業者,那麼還是談別的話題為佳。
2.使對方話語滔滔不絕
你如具有一定的常識,那麼即使你沒有各種專長的學問,也足以應付各式各樣的人了。因為你雖然不能應答如流,但你總該能提出問題。
問話是使對方開口的良策。
假如對方是醫生,你對醫學雖是門外漢,你就可以用“問”的方法來打開局麵。“近年感冒又開始流行了,貴院大概又要忙一陣子了吧?”一句和時令或新聞有關,同時又貼近對方工作的話題,是最得體的問題。這樣一來,對方的金口就開了。由此可以打開話匣,從感冒的症狀談到氣候,談到藥和補品……隻要你不厭煩,你可以一直引他談下去。遇到做生意的人,你可以問他近來生意如何,哪些東西好賣?遇到教師則問他學校的情況,學生的素質和傾向。總之,問話是打開對方話匣的最好方法。問話時要注意的是問對方在行的問題。如果你不能確定對方是否內行,那麼就以不問為佳。譬如問一個警員“三年本市發生的車禍有多少起?”這是一般人不容易記清的事,要是對方回答“不太清楚”,這樣就不但使回答者有失體麵,而且雙方都感到沒趣,這樣就不能一擊而中,使對方話語滔滔如決堤。
其次,關於政治見解不宜問,除非對方是一位政治家或權威人物。因為普通人的政見有很大的差異,他不知道你有無成見。聰明的人一般不會開誠布公地回答這種問題,所以最好還是不問為佳。
3.適可而止的問話
有些問題,當你得不到滿意的答複時,是可以繼續問下去的,但有一些問題就不宜再問。比方說你問對方住在哪裏,他如果隻說地區而不說具體地址,你就不宜再問在某路某號。如果他願意讓你知道的話,他一定會自動詳細說明的,而且還會補充上一句,邀請你去坐坐;否則便是不想讓別人知道,你也不必再追問了。舉一反三,其他諸如此類的問題,如年齡、收入等也一樣不宜追問,以免引起對方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