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槍技驚人(1 / 2)

在上一章中說的山東的義和團,那在這裏,就是說一下的義和團的來曆、組成和他興起的原因。

這義和團本來是長期流行在山東、直隸(今河北)一帶的民間秘密會社,清人有人認為與白蓮教等傳統民間秘密團體有關,這一觀點為現今大多數人所接受;然而也有部分人認為義和團源於一種勤王的民團組織。

他們利用設立神壇、畫符請神等方法秘密聚眾,稱為“義和拳”,其中摻雜有大量教授信眾“刀槍不入”的愚昧成分。

最初義和拳同當時清朝大部份秘密團體一樣,反對滿族統治,以“反清複明”為口號,遭到鎮壓。隨著中國近代史形勢的發展,以帝國主義侵略為先導的西方勢力的衝突代替華夷之辯滿漢之爭成為主要曆史矛盾,義和團開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改名為“虎神營”,口號也改為“扶清滅洋”(1898年由趙三多首次提出)。

義和團的起源有多種說法:1、白蓮教說,這一看法的代表是勞乃宣的《義和拳教門源流考》。認為義和團起源於白蓮教。2、大刀會說,大刀會是清代華北由貧苦農民為主的一個團體,成員演練“金鍾罩”,認為可以刀槍不入,也被認為是義和團的起源之一。3、鄉團說,也有部分人認為義和團起源於民間的鄉團組織。4、拳會說,在清代有許多傳播武術的民間團體,如義和拳、梅花拳等,特別是義和拳在長期發展中蒙上了濃厚的民間宗教色彩。

義和團的成分極為複雜,既有貧苦農民、手工業者、城市貧民、小商販和運輸工人等下層人民,也有部分官軍、富紳甚至王公貴族,後期也混雜進了不少流氓無賴,“上自王公卿相,下至娼優隸卒,幾乎無人不團”使得義和團的組織極為鬆散,不利於集中力量打擊敵人。

據陳貴宗《義和團的組織和宗旨》所說,義和團的組織大致分為:1、壇,是義和團的基層單位,又稱壇口,也有“廠”、“爐”、“團”、“公所”等稱呼。首領一般稱大師兄。2、總壇,設天津“坎”字總壇。為壇的上一級單位。3、門或團,為總壇的上一級單位。義和團按照八卦方位分為八門(團),如“乾字門(團)”、“巽字門(團)”等。4、義和團,是由所有義和團員共同組成的一個鬆散組織。

此外,義和團還有“紅燈照”“藍燈照”“黑燈照”(寡婦組成)花燈照(妓女組成)等婦女組織。

同時,這義和團內部又可分為官團,私團與假團。

所謂官團是指接受清廷的招撫,向清政府掛號,接受清廷官員的統率,領取其糧餉。官團得到清政府的承認,聽從其調遣。承認官團是清廷控製義和團的手段。

私團則大多係團民自發組織,帶有很大的獨立性。自行設壇或從事“滅洋”鬥爭。

假團則有其複雜性,一般說來,義和團是一個幾乎人人可以加入的鬆散的組織,但實際上,有很多義和團組織被清政府以“偽團”,“假團”的名義鎮壓。“假團”分兩種情況,一是不服從清政府的統治並對其構成威脅,因而被消滅,是其鎮壓和消滅義和團的借口。二是部分不良分子甚至教民假扮義和團橫行不法,前者如“素不安分之徒,或投壇附和,或仿效裝束,魚肉良善。”(《天津一月記》)後者如“奉教者皆扮成假義和拳會,各處尋仇殺人,北京西城尤多”(《義和團運動史料叢編》),“直北一帶,天主教民往往效拳匪服色,四出行劫。有被獲者,自稱義和團,則地方官即釋之”(《庚子記事》)。

至於義和團在這時期迅猛發展也是有原因的,1、治外法權淩駕中國法律。世紀末,西方傳教士被準許在中國傳教和成立教會。在治外法權之下,不單教會的西方神職人員不受清政府管轄,一般中國信徒也常獲教會庇護。地方上,基督教教會每每因為文化、風俗差異等等各種原因,與地方民眾發生衝突。部分不良教民欺壓當地民眾,而地方政府卻往往因為懼於教會的治外法權,不欲與洋人作對而未能持公處理,造成教案。2、仇外心態。清末華北地方經濟破產,傳統社會綱紀解體;在轉變的時代,人心惶惶,各式秘密會社紛起。總之,教會、教眾和洋人、洋貨,成為了仇視的對象。3、守舊勢力煽動。教會除了傳教之外也興醫辦學、提倡破除陋習(如纏足納妾)、傳播新思想(如憲政、民主),與維新運動一樣不可避免會引起守舊勢力的仇恨。4、與儒家思想的衝突。清朝並不高舉儒家學說,但儒家學說在中國畢竟已有二千多年的曆史,它對中國人的影響已根深蒂固。中國社會各階層人物的價值觀,都深深受著儒家思想的影響。。5、對傳教士對待態度。這些國家的政府曾經侵略中國,傳教士自然不受歡迎了。一般來說,這些中國人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傳教士是在侵略條約的保護下進入中國的。更令人遺憾的是,有些外國政府用保護傳教士為借口,挑起爭端。6、民族主義的刺激。咱們在上文曾經說過從1860至1899年間,共有三次的反教*:光緒十年(1884)有48宗,光緒廿一年(1895)有60宗,光緒廿四年(1898)有77宗。主要是受當時的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列強瓜分等事件的影響。